2001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02
    

  • 全选
    专题报告
  • 陈吉余,李道季,金文华
    2001, 3(4): 1-8.
    PDF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建在潮滩之上,少占用了土地,却也影响了长江河口的湿地生态环境。上海市非常重视市政工程建设与湿地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在长江河口的九段沙岛实施种青引鸟的生态工程,补偿湿地被占用而失去的生态功能;在九段沙中沙和下沙共引种芦苇(Phragmite commun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90 hm2。经过3年连续监测,植物种群生长和扩散良好,鸟类数量有所增长,生态工程取得初步成功。

  • 赵经彻
    2001, 3(4): 9-16.
    PDF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我国煤炭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概况;论述了我国科技人员在该项技术进步中在顶煤可放性评价、岩(煤)运动规律及支架围岩关系、提高回收率的技术和工艺、安全控制、大功率成套设备研制等方面的创造性贡献;对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了评价。

  • 院士论坛
  • 郭重庆
    2001, 3(4): 17-21.
    PDF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渐进过程,全球化是祸?还是福?仍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文章阐述了全球化的风险和代价,以及竞争的极限,讨论了全球化对中国的启示,给出了当今中国对全 球化的不同观点和看法,通过进一步分析美国新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指出了一条中国制 造业的全球化之路。

  • 曹楚生
    2001, 3(4): 22-26.
    PDF

    对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和抽水蓄能发展做了阐述。着重从国内外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经验,提出了修建多种类型抽水蓄能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这种融水利、水电、抽水蓄能于一体,并结合当地电力系统的综合开发模式,给水利和水电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议今后视各地区各河段水利和水电发展情况,按上述模式 对新建及改扩建工程进行动态规划和设计,这将为我国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开发前景。

  • 刘广润
    2001, 3(4): 27-30.
    PDF

    简要阐述了笔者对有关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包括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科学涵义; 环境地质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环境保护在整个环境保护中的应有地位;地质灾害的形成步骤及其防治途 径;环境地质学中急待完善的领域等。同时也涉及整个环境科学的一些问题。

  • 学术论文
  • 何新贵,梁久祯,许少华
    2001, 3(4): 31-35.
    PDF

    研究过程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及其在过程模式识别中的应用。针对权值基展开的过程神经网络讨论了权值基的选取规则和对采样曲线的标准化处理问题,给出了含一个隐层的过程神经网络的误差反传播学习算法。以聚合化学反应和渗流实验两个具体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也说明了过程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前景。

  • 阮奇,陈文波,黄诗煌,叶长燊
    2001, 3(4): 36-41.
    PDF

    建立了有冷凝水闪蒸和额外蒸汽引出的复杂并流多效蒸发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规并流多效蒸发模型只是该模型的一个特例。提出一种新算法--迭代法结合矩阵法求解模型并给出算法框图。算例表明新算法比常用的牛顿迭代法和Broyden法效率更高,具有对初值要求不高、收敛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对三效并流蒸发蔗糖水溶液系统,采用冷凝水闪蒸和引出额外蒸汽将原料液从26.7 ℃预热至90 ℃,约可节省16%的加热生蒸汽,节能效果显著。

  • 李保国,白由路,胡克林,黄元仿,陈德立
    2001, 3(4): 42-45.
    PDF

    通过GPS定位取样分析和GIS处理,研究了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中NO3-N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中NO3-N含量在35~50km的取样密度下,没有半方差结构,各取样点之间变异性较大;黄淮海平原有10%的面积浅层地下水中NO3-N含量超过20 mg·L-1,主要分布在天津至济南一线和淮河流域的新蔡、阜阳和蚌埠一带。徐州至连云港一带的苏北地区及山东的潍坊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的NO3-N含量一般在10~20 mg·L-1之间,约占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的11.5%。浅层地下水中NO3-N 的含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NO3-N含量超过20 mg·L-1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 m以上,地下水埋深在10 m以下时,其中的NO3-N含量均不超过10mg·L-1。这表明,目前通过土壤NO3-N的淋失对该区地下水中 NO3-N含量影响深度一般不超过10 m。此项研究结果对于黄淮海平原持续发展,制定优化的高效水肥管理措 施和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 张进之
    2001, 3(4): 46-55.
    PDF

    以最小阻力定律、体积不变条件和秒流量相等条件为内容的经典轧制理论,经试验、演绎形成了较完整的轧制应用技术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所反映的是静态规律。在轧制理论发展中引入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高新技术,对轧制过程进行控制。在轧制理论发展史上,弹跳方程建立之前是以力学为基础建立的经典轧制理论,之后为以力学和控制论为基础建立的基本轧制工艺控制理论。文章提出工艺控制理论概念,是在基本轧制工艺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在连轧张力理论中反映了张力的负反馈,建立了连轧张力理论体系;在厚控过程中,解决扰动的检测问题;在板形理论中,定义了对偶参数,确立了与 厚控理论相似的板形理论体系。

  • 吴勇,张光烈,郑南宁,张霞
    2001, 3(4): 56-62.
    PDF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帧频提升算法,并深人研究了它的快速硬件实现方法。该算法通过引入 内部参数和加权块匹配误差,来进行自适应运动补偿,因而它可以有效地消除噪声的影响,并便于硬件实现。最后,通过建立对应于可变参数的因子査找表和采用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快速实现了扫描格式转换中的帧频提升算法,并应用在实际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十分有效。

  • 研究报告
  • 姚福生,易维明,柏雪源,何芳,李永军
    2001, 3(4): 63-67.
    PDF

    介绍了一种等离子体加热生物质快速热解的方法,将生物质中的长分子链击碎,变成短分子结构而液化。选择玉米秸秆为快速热解对象,大量研究工作证明这种热解方法比较有效。在合理的颗粒度、供料量、热解温度和速度、终止冷却温度的情况下,玉米秸秆液化的收率达到50%左右。一种新型工业化的装置己根据实验结果研制成功。

  • 柴山,张耀明,曲庆文,赵又群,姚福生
    2001, 3(4): 68-72.
    PDF

    基于流体动力学,应用动量定理研究汽轮机直叶片、短扭叶片、长扭叶片以及汽轮机调节级由于间隙引起的气流激振力问题,综合考虑了叶片的各项设计参数并应用理论分析方法导出普遍适用的计算公式,解决了Alford公式中需人为选取效率系数的困难。数值实验的结果表明,所导出的计算公式是可靠的。

  • 齐茂林
    2001, 3(4): 73-75.
    PDF

    文章应用基础公式,推导液压系统油压极值比与极值比效率之间的关系式。该式说明,油压极值比越大,极值比效率就越低。提出了油压极值比是可以设计和选择的。

  • 吴智敏,徐世烺,丁一宁,卢喜经,刘佳毅,丁生根
    2001, 3(4): 76-81.
    PDF

    采用跨高比为2.5的非标准三点弯曲梁试件,利用在试验中测得的最大荷载Pmax及对应的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c,根据渐近线性叠加假设,求得了砼裂缝亚临界扩展量∆ac。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裂缝模型计算了不同初始缝长、不同试件髙度的砼非标准三点弯曲梁试件的起裂断裂韧度KiniIC、失稳断裂韧度KunIC及临界裂 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c。计算结果表明,砼KunIC:与试件高度及初始缝高比无关;而KiniIC在初始缝髙比a0/h = 0.3〜0.5内,也是一稳定的常数且与试件高度无关。这说明砼双K断裂参数可以作为砼的材料常数。

  • 饶绮麟
    2001, 3(4): 82-87.
    PDF

    介绍了新型破碎设备——外动颚大破碎比颚式破碎机及该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可用一段大破碎比破碎机取代传统流程中的两段或三段破碎,新型破碎设备的研制成功带来了破碎工艺的变革。

  • 余永权
    2001, 3(4): 88-94.
    PDF

    检测技术是目前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检测中有两个难题:一个是无法检测的问题,另一个是检测精度提高的问题。基于可拓学矛盾转化的思想方法,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检测技术不同的新技术--可拓检测,这种检测技术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概念及相关方法,从矛盾转化去研究检测技术,以解决无法检测的物理量检测问题。文章给出了可拓检测的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及结构,并且提出了有关的实施方法和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