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专题报告
  • 梁维燕
    2002, 4(12): 1-5.
    PDF

    三峡工程安装26台700 MW水电机组,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左岸14台机组利用出口信贷国际招标采购,招标文件要求外商和中国有资格的制造厂商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厂商转让技术,中国制造厂商分交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的25%,后2台机组以中国制造厂商为主。Alstom中标8台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VGS中标6台与东方电机厂合作,合同执行顺利。哈尔滨电机厂与东方电机厂在近20年针对三峡等大型水电机组开展科技攻关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效果良好,进行相应技术改造,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三峡工程右岸12台机组立足于国内制造,为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提供优质、先进、可靠的机组奠定了基础。

  • 陈俊勇
    2002, 4(12): 6-8.
    PDF

    城市地学环境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地壳和地表运动、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及其相应的灾害潜在性的研究、防护,其中也包括了人类活动对地学环境的影响,其范围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在人类活动中,直接和间接移动地球物质的量。文章强调了在城市,特别是在特大城市的持续发展中,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城市对抗地学灾害的脆弱性,同时阐述了对城市地学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 曾庆元,向俊,娄平
    2002, 4(12): 9-20.
    PDF

    综述了列车脱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脱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各国制订的规范标准不能预防列车脱轨,未抓住主要矛盾,脱轨计算理论存在三个根本问题——列车轨道(或桥梁)时变系统振动方程组解的唯一性无保证,横向振动的激振源不清楚,该时变系统振动的随机分析问题未解决;提出了一条突破列车脱轨难题的能量随机分析道路、预防脱轨措施及抗脱轨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四个列车脱轨实例,计算结果均与实际发生的脱轨事故和脱轨试验测出的车辆振动响应符合。

  • 才鸿年,王鲁,李树奎
    2002, 4(12): 21-27.
    PDF

    为了改变以往战斗部材料以靶场试验为主的研究模式,提出了战斗部材料发展的新思路,即基于战斗部材料的使用性能,建立计算机模拟、性能表征与材料优化设计三者的集成系统,以计算机模拟取代大量的靶场试验,从而提出了实现目标必须解决的科学问题;总结了相关基础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评估了本项研究对未来战斗部发展的影响。

  • 王家耀
    2002, 4(12): 28-31.
    PDF

    在信息作战条件下,军事地理信息系统(MGIS)作为作战指挥自动化、数字化战场和现代武器系统的战场地理环境平台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研制并使用了地形分析系统等一系列应用系统,目前正着手研制地理影像情报综合管理系统(TPED)和地理影像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我国的MGIS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MGIS工具软件。该软件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具有功能齐全、结构紧密、安全性好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国内外MGIS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特点,并对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 院士论坛
  • 张光斗
    2002, 4(12): 32-33.
    PDF

    论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性质与相互关系以及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任务;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经济,振兴国家,指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 秦伯益
    2002, 4(12): 34-39.
    PDF

    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以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康乾盛世”象征着中国封建主义消亡过程中的“回光返照”,它并不是由反映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发展所致。因此,“盛世”一过,接着就是“危世”、“末世”。晚清历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史,更是中国封建主义衰亡史。解放后,科技事业空前发展。其间,由于在把握中国革命历史方位上的偏差,对科技事业也造成过不利的影响。在拨正了革命航向后,面对国际知识经济大潮,我国正积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兴利除弊,迎战未来。

  • 严陆光
    2002, 4(12): 40-46.
    PDF

    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发展使得人类地面客运交通运行速度可望在21世纪中前期达到500km/h的新水平。根据我国高速客运交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战略发展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建议,简要叙述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对近期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徐大懋,陈传友,梁维燕
    2002, 4(12): 47-52.
    PDF

    阐述了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大拐弯”处水能开发方案。工程分3期,一期送电东南亚,逐步积累资金;二、三期实现西电东送。雅江工程无需考虑防洪、航运和移民,单位千瓦投资将少于三峡水利工程。雅江工程可实现4个世界之最,不仅对促进西藏和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巨大战略意义,在国际上也将受到广泛的支持,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主张对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论证,以作出科学的结论。

  • 马伟明
    2002, 4(12): 53-59.
    PDF

    建立了新型电机的数学模型,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查明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特有的低频功率振荡的机理,得出了稳定判据及解决稳定问题的技术措施;通过合理设计,可控制直流电压的浮动范围;综合治理整流过程引起的交流谐波和直流脉动,提高了系统的EMC性能;巧妙地处理了系统的强非线性,从而得出了直流短路和交直流同时短路的冲击电流解析式;提出了根据整流装置输入、输出电压波形进行实时在线故障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定子3相绕组、12相绕组、整流装置、励磁系统、励磁调节器等集于一体,功研制出性能优良的交直流发电机,能同时提供高品质交直流电源,为独立电力系统的集成化奠定了基础。

  • 学术论文
  • 沈忠厚,李根生,王瑞和
    2002, 4(12): 60-65.
    PDF

    论述了水射流技术在我国石油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应用实验方法建立了淹没非自由射流压力及水功率衰减计算模型,建立了以井底获得最大水功率,优选水力参数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应用瞬态流理论及水声学原理建立了两种谐振腔的基本关系式和结构数学模型。建立了在钻井双向应力作用下,岩石裂纹发展方向模型。介绍了研制的3种新型高效钻头,即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自振射流钻头和射流及机械联合破岩钻头。展望了水射流技术在超高压射流钻井、稠油及低渗油藏开采、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 涂承媛,曾衍钧,李树信
    2002, 4(12): 66-70.
    PDF

    提出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由心电图(ECG)曲线提取QRS-T复合波的新方法,从而获得P波(当房颤未发生时)或f波(当房颤时);利用功率谱、自相关、互相关等信号处理技术,对它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特别是,比较了未房颤时和发生房颤时的相关信息的显著差别。

  • 曾宪桃,郭晋蒲
    2002, 4(12): 71-76.
    PDF

    针对煤矿立井井筒装备腐蚀严重的现状,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玻璃钢复合材料罐道,该罐道采用一种经改性后的具有抗静电、阻燃、耐磨损的玻璃钢,部分地取代了钢材。对这种罐道的耐腐蚀特性、耐磨损特性、玻璃钢与钢材层合面纵向抗剪性能等进行了研究。试验和分析表明,玻璃钢复合材料罐道中,玻璃钢与钢材能协调工作,其耐腐蚀性能满足煤矿井筒使用要求,耐腐蚀寿命与耐磨损寿命同步,均能达到30年以上。

  • 研究报告
  • 宋科,邵培基
    2002, 4(12): 77-79.
    PDF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如何高效、安全地使用高速公路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单纯地依靠修建更多的道路、扩大路网规模,已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运用高新技术,如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来改造现有的道路运输系统及其管理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智能交通系统(ITS)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交通运输瓶颈的重要措施。文章通过详细的数据,首先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国外高速公路建设的经验,最后以四川省联网收费项目为例,阐述了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

  • 陈志坚,游庆仲,林闽,李筱艳
    2002, 4(12): 80-85.
    PDF

    在阐述振弦式压力盒组成结构和测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江阴大桥(封面)南锚碇基底应力监测实践,分析了振弦式压力盒在刚性接触面应力监测中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推导出压力盒率定系数的表达式,提出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压力盒实测资料修正方法,建立了修正系数与被测介质刚度的关系式。研究成果表明,在刚性接触面应力监测中,振弦式压力盒的实测值普遍明显偏小,甚至仅为理论值的十几分之一,其原因是压力盒的实际受力条件与率定受力条件有明确而明显的不同,被测介质刚度对压力盒测值有重要影响。

  • 现代管理
  • 卢锐,盛昭瀚
    2002, 4(12): 86-90.
    PDF

    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风险投资管理迅速兴起,尤其在美国兴起并在全球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风险投资,对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

  • 2002, 4(12): 91-94.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