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专题报告
  • 徐匡迪
    2004, 6(7): 1-3.
    PDF
  • 贾谦,陈永杰,陈光曼,杨巨平,应光荣
    2004, 6(7): 4-13.
    PDF

    中医学以“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以中药、针灸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来调整、激发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纠正人体的偏常之性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中医学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包括细菌、病毒等)和谐共处,而不是对微生物大规模灭活的理念,维持了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微妙的生理平衡,这正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其在无数次瘟疫的侵袭下从未像欧洲一样一死上千万人;同时,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以及新型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尤有所长,故只有建立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保健体系,才能保障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才能解决9亿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缺医少药问题。建议实施“中医药五大振兴工程”,即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中医药人才工程、中医药科研工程、乡村中医工程以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以做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 苗东升
    2004, 6(7): 14-20.
    PDF

    从五个方面回顾和讨论了“两弹一星”及其后续发展航天工程对中国的巨大历史作用:为国家建设获得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必要保障;占领高新科技的世纪性制高点;日益凸显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培育宝贵的民族精神;获得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所必须的大国地位。

  • 钟先信,余文革,李晓毅,巫正中,刘积学,陈帅,邵小良
    2004, 6(7): 21-25.
    PDF

    微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简称微系统,是当今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微系统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地促进许多产品或装置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成倍地提高器件和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连密度,大幅度地节能降耗,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文章阐述了微系统研究的意义以及微系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概述了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MEMS器件的性能,指出了MEMS技术是最终实现单芯片机电一体化无线收发系统的根本途径之一,介绍了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单芯片机电一体化的微系统研究进展情况。

  • 院士论坛
  • 汪应洛,杨耀红
    2004, 6(7): 26-33.
    PDF

    概括了神经网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包括风险预测评估、费用估计、绩效预测、项目组织有效性预测、工程事故诊断、索赔争议分析、投标决策、进度费用优化、资源平衡等,总结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开展神经网络方法在我国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学术论文
  • 吴理茂,李连达,刘红,宁可永,李贻奎
    2004, 6(7): 34-42.
    PDF

    研究中药归元方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用肝脏局部注射乙醇的方法复制急性局限性肝损伤模型,复合因素(CCl4、乙醇、高脂、低蛋白)刺激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定量组织学、肝功能检查、免疫组化、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损伤或纤维区骨髓干细胞观察等综合评价中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及两者合用的疗效。结果:归元方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减小肝损伤区域,改善肝功能,使纤维肝组织表达μPA增强,降低血清ALT,AST,PCⅢ,HA和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改善肝组织肝纤维化评分,骨髓干细胞能在肝损伤、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存活、增殖,并向肝细胞分化,表达肝脏特异的角蛋白CK18。结论:归元方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慢性肝损伤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两者合用可优势互补,协同增效。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梅国雄,宰金珉,赵维炳,殷建华
    2004, 6(7): 43-47.
    PDF

    建立了三维横观各向同性土体固结的有限层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2个算例的分析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和程序的正确性;探讨了横观各向同性地基参数对三维地基固结的影响,给出了对工程有价值的相关计算图表和结论。

  • 肖文,欧阳芳锐,王先甲
    2004, 6(7): 48-52.
    PDF

    提出了城市供水系统产权结构重组的两种基本模式,运用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提出产权结构模式评价的指标与方法,分析了这两种产权结构模式的特性和在这两种模式下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与利益关系的变化特点及优缺点,并提出了缓解劣势的手段与方法。

  • 李立希,李铧汶,杨春燕
    2004, 6(7): 53-59.
    PDF

    可拓学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其特点是挖掘“不行变行”的规律。可拓方法丰富了数据挖掘的内容,为多值型关联规则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工具。提出的可拓数据挖掘模式,有利于利用现存数据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 研究报告
  • 陈涛,苏国锋,疏学明,袁宏永,范维澄
    2004, 6(7): 60-64.
    PDF

    近年来,针对标识性气体的探测成为火灾探测技术中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将可检测极低浓度的某一气体的光声检测技术应用于极早期火灾气体产物的检测是一个新的尝试,将可能实现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火灾探测。但常规光声气体检测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必须恰当的重新设计才能应用到火灾探测系统中。分析了该技术在火灾探测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声腔和光源间的“自由吸收路径”进行测量的光声气体探测系统,避免了对光源的窄带滤波要求,实现了在线式的气体检测。起始状态下,光声腔密封有纯CO气体,吸收光源中4.6 μm的辐射,产生一定强度的初始光声信号;当火灾气体产物流经吸收路径时,其中的CO气体吸收使到达光声腔的光辐射在4.6 μm波长上发生衰减,导致光声信号减弱,这个信号的变化量就反映了吸收路径中的CO气体浓度。

  • 何方,王华,戴永年
    2004, 6(7): 65-69.
    PDF

    提出了一个基于熔融盐循环热载体的无烟燃烧技术,即把一个燃烧过程分为氧化剂生成和燃料燃烧两个步骤进行,燃烧过程能使助燃空气中的N<sub>2</sub>和燃烧产生的CO<sub>2</sub>在一套反应装置中进行分离,得到较高纯度的N<sub>2</sub>和CO<sub>2</sub>,N<sub>2</sub>可回收利用,CO<sub>2</sub>则可捕集起来安全封存。整个燃烧过程避免了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以CuO为催化剂,对CH<sub>4</sub>在Li<sub>2</sub>CO<sub>3</sub>-K<sub>2</sub>CO<sub>3</sub>-Na<sub>2</sub>SO<sub>4</sub>熔盐体系中的熔融燃烧过程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H<sub>4</sub>能在该熔融盐体系中能完成无烟燃烧过程并放出热,失去晶格氧的CuO能与空气反应重新恢复其晶格氧,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理想的反应条件下, 得到的N<sub>2</sub>的纯度为99.<sub>3</sub>%以上,CO<sub>2</sub>的纯度为95.1%以上。

  • 黄玉划,胡爱群,宋宇波
    2004, 6(7): 70-74.
    PDF

    由于CBC-MAC模式不可并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分组的并行认证模式(PKCB)。PKCB模式同并行认证模式PMAC相比,安全性和速率都有显著提高,PKCB认证模式与CTR(计数器)加密模式结合可构成分组密码算法的一种全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钥计数的并行认证模式(KCTR-MAC)。KCTR-MAC模式安全性比PMAC模式高得多,而速率未降低,KCTR-MAC认证模式和CTR加密模式结合也可构成分组密码算法的一种全工作模式(2CTR),2CTR模式的综合性能不亚于标准模式CCM(CTR with CBC-MAC),是一种安全快速的实用模式。

  • 勾莹,滕斌,宁德志
    2004, 6(7): 75-80.
    PDF

    应用边界积分方程方法研究了波浪与2个相连三维浮体的相互作用问题。计算中考虑了浮体相互间的水动力干涉,通过联立各浮体的运动方程以及运动连续条件求得浮体运动量。计算了2个铰连接漂浮方箱组成的系统,同Newman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当入射波的频率不在系统的自振频率附近时,结果与Newman的结果吻合良好,在自振频率附近时,铰接点处的转角和垂向位移都发生快速变化,而Newman未提到这一现象。

  • 蔡安辉,潘冶,孙国雄
    2004, 6(7): 81-87.
    PDF

    综合大块金属玻璃(BMG)的研究成果,用加权平均原则计算大块金属玻璃的原子半径差比率Δd、原子电负性差比率Δe以及离子率v三个物理参数,以大块金属玻璃的玻璃形成的临界冷却速度Rc作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GFA)的参数,用Origin 软件分别对上述三个物理参量与Rc的关系进行统计处理时发现:Δd,Δe,及v与BMG的GFA的关系出现极小值现象,不同合金体系极小值的位置不同;玻璃形成能力强的合金体系,其各个组元的原子百分含量、组元原子之间的半径差以及电负性差三者之间的搭配是和谐的。金属玻璃合金的最优成分范围以及各种添加元素的最佳添加量现象可能与这三个物理参量与Rc之间的极小值现象有关。

  • 技术创新
  • 王寿根
    2004, 6(7): 88-93.
    PDF

    硗碛水电站大坝高123 m,采用宽级配碎石土作为高土石坝心墙防渗料。对全料场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工程特性试验研究以论证使用该材料的可行性,提出了设计及施工控制标准;选用代表性土料通过现场碾压试验验证该控制标准的合理性;对坝体、坝基进行了整体三维应力应变和渗流计算,分析了各种材料控制标准的合理性和共同作用下大坝的安全性;详实论述了防渗料工程特性研究方法、过程、成果,提出了心墙防渗料设计及施工控制标准。

  • 2004, 6(7): 94-94.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