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专题报告
  • 朱汉章
    2006, 8(7): 1-15.
    PDF

    针刀医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包括西医学的新成果,再创造而形成的新的医学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在基本理论方面实现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包括四大基础理论和六大组成部分:四大基础理论是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脊柱区带病因学及人体存在庞大的电生理线路的理论;六大组成部分是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针刀医学影像学,针刀医学手法学,针刀医学诊断学,针刀医学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经过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其理论不断深化,治疗技术逐渐提高,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医学新学科,为解决当今医学上的各种难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 潘家荣,吴永宁,魏益民,叶志华,安道昌,周乃元
    2006, 8(7): 16-20.
    PDF

    通过对德国、丹麦和瑞典等欧洲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的考察,以及与欧盟食品安全相关专家的交流,总结了欧洲食品安全科技的特点。欧盟成员国宪法规定,食品安全科研机构完全独立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将整个食品安全科技活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保证了食品安全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公证性。欧盟各国根据国家食品生产与安全的特点和食品国际贸易的特殊性,制定了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评价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欧盟各国的食品安全活动,尤其是风险评估,都非常重视与欧盟食品安全局、欧盟委员会及国际组织(包括FAO/WHO、OIE等)的广泛合作。考察团成员对欧洲食品安全研究动态、研究重点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制定食品安全战略规划、明确食品安全优先领域和应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强化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院士论坛
  • 朱伯芳
    2006, 8(7): 21-29.
    PDF

    目前我国在建混凝土坝的高度、数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文章就混凝土坝技术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1)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关键技术;(2)应用氧化镁混凝土筑坝的两种指导思想和两种实践结果;(3)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用于混凝土坝欠妥,坝工混凝土仍以采用混凝土标号为宜;(4)我国特高拱坝的抗压安全系数偏低,应适当提高。(5)拱坝有限元等效应力问题。

  • 学术论文
  • 陈守煜,郭瑜,王大刚
    2006, 8(7): 30-35.
    PDF

    建立了以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有机结合的智能预报模式与方法。在应用该方法进行中长期水文智能预报时,首先选取训练样本的数量,根据预报因子与预报对象的相关关系得到相对隶属度矩阵;再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值以训练连接权重;最后将得到的连接权重值用于预报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智能预报模式与方法的运行速度、精度及稳定性都达到了实际应用的要求。

  • 何向明,王莉,任建国,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
    2006, 8(7): 36-41.
    PDF

    介绍了利用控制结晶工艺制备球形结晶颗粒的理论依据、设备和工艺参数,并给出了利用控制结晶技术制备高密度球形电池活性材料的基本工艺过程;所制备的材料性能测试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控制结晶工艺制备的正极材料具有球形化好、密度高、流散性好、电化学活性高等优点。

  • 苏慧,龚维明,梁书亭
    2006, 8(7): 42-46.
    PDF

    对缺乏长期流速资料的地区,给出了一种通过当地短期流速资料推算设计基准期参考流速的方法;通过分析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水流速度观测的有关内容,采用实测的短期实际流速记录建立流速概率分布模型,按小样本推算极值的办法,得到大桥的设计基准期的基本流速并进行相关分析,确认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确保大桥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应用及苏通大桥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导。

  • 杨习贝,杨静宇,吴陈,傅凡
    2006, 8(7): 47-53.
    PDF

    以不完备模糊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中的模糊相容关系及模糊粗糙上、下近似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论域上的模糊覆盖问题并提出了覆盖的3种运算形式;定义了2种新的模糊粗糙熵以讨论不完备模糊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证明了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与度量强度之间的重要关系;建立了一种度量部分模糊知识依赖的新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定理结果证明。

  • 时彧,肖友刚,雷先明
    2006, 8(7): 54-57.
    PDF

    建立了非连续接触下筒体-滚圈接触压力的计算模型,得出了滚圈弯矩及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应用名义应力法和局部应力应变法,建立了滚圈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通过调窑,将滚圈的最大支承载荷控制在2500kN以内,能显著提高滚圈的疲劳寿命;在传统设计中,将滚圈支承角定为30°不合理;存在一个最佳滚圈支承角,此时滚圈疲劳寿命最大。

  • 张宏伟,吴爱国,盛涛
    2006, 8(7): 58-62.
    PDF

    针对变风量(VAV)空调系统的特性,将VAV系统分解为多个智能体,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回路间的解耦和协调问题。建立了VAV系统的动态仿真程序,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 技术创新
  • 齐铁新,刘建中,秦桂林,董峰
    2006, 8(7): 63-67.
    PDF

    介绍了在桐柏安棚碱矿,用微地震监测结合水准测量监测与注水井连通的原生裂隙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监测结果,并据此部署开采井位,把采液井打在与注水井连通的裂隙带上,实现了2条注、采井1 000m米井下裂隙带连通,使安棚碱矿可以连续注水、采出碱液,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 研究报告
  • 陈耀明,钟登华,付金强
    2006, 8(7): 68-71.
    PDF

    利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多属性效用函数理论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工期、成本和质量的综合均衡优化模型,在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上,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最满意的决策方案和多个近似满意的备选方案,作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综合控制的目标。并应用实例对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 饶扬德,王学军
    2006, 8(7): 72-77.
    PDF

    创新本质上是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知识既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又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和产出。在介绍隐性知识传播障碍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优势,从知识互动共享视角阐释了区域创新环境机理。

  • 陆强,李钙,廖光煊,黄鑫,朱伟
    2006, 8(7): 78-82.
    PDF

    细水雾与油池火相互作用之初往往会使燃烧剧烈,强化火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雾滴在可燃物表面蒸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变燃料种类、喷头雾特性参数等实验工况发现火焰强化程度主要决定于燃料的挥发性以及雾滴的直径、速度等参数。而在油盆中加水后燃料表面温度降低、火焰功率下降,火焰强化现象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弱化乃至消失,细水雾系统的灭火时间也明显缩短。

  • 于梅春,张登春
    2006, 8(7): 83-88.
    PDF

    分别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与常规PID控制方法,对空调客车内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能消除稳态误差,但超调大,过渡时间长,在工况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能满足一定的控温要求;对于对象延迟、工况变化较大的场合,模糊控制能实时跟踪空调工况变化,较快地达到控温目标值,节能率高,综合控制效果比PID要好。

  • 房玉东,朱小勇,刘江虹,张永丰,廖光煊
    2006, 8(7): 89-94.
    PDF

    介绍了细水雾的定义和主导灭火机理,对细水雾、水喷淋及气体灭火技术在电气环境的应用进行了比较,说明了细水雾用于电气环境火灾防治的优点及不足。结合前人实验结果系统地阐述了细水雾的导电性、细水雾作用下电气设备击穿强度变化规律、细水雾的滞空性及烟气冲刷能力。重点回顾了国际上细水雾用于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发电机等电气设备火灾防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描述了细水雾作用下带电工作的计算机、发电机、程控交换机等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讨论了雾滴粒径、雾滴速度、雾通量及障碍物遮挡程度等因素对扑灭电气火灾有效性的影响,介绍了国际上细水雾灭火技术在电气环境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