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中国航天50年的回顾与展望
  • 郭宝柱
    2006, 8(10): 1-5.
    PDF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公开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里程碑事件。文章介绍了白皮书中一些重要的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大航天”的内涵、不同领域在航天活动中的作用和定位等,并简要阐述了由此引出的航天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民用航天近期发展思路和规划等。

  • 孙来燕
    2006, 8(10): 6-12.
    PDF

    回顾了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总结了中国航天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差距;就国际航天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航天未来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发展领域。

  • 叶培建,彭兢
    2006, 8(10): 13-18.
    PDF

    对人类已经开展的深空探测活动进行了回顾,简介了近期已开展和未来5年内将要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以及未来主要航天国家的深空探测规划,提出了未来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应掌握和突破的关键技术;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对绕月探测工程和嫦娥1号进行了简介,重点介绍了探月工程二、三期的思路和二期工程的立项论证情况和初步总体方案,同时简要叙述了正在论证中的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夸父计划、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和空间太阳望远镜等项目的概况;给出了对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 沈荣骏
    2006, 8(10): 19-30.
    PDF

    地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航天任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产生了将互联网扩展到空间、建立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强烈需求,并提供了实现的技术可能性。探讨了我国航天任务中存在的不同卫星天地协议不统一、航天任务数据不能共享、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分析了对未来任务的需求,阐述了建设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外航天互联网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总体目标、组成、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初步构想;分析了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发展步骤建议。

  • 栾恩杰
    2006, 8(10): 31-36.
    PDF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也带动了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以“绕”、“落”、“回”为标志的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性工程,既是国力强大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征。

  • 张泽明,姜毅,傅德彬
    2006, 8(10): 37-41.
    PDF

    登月是载人航天向深空探测的延续,它与载人飞船工程相比,可靠性要求更高,工程规模更大,资金投入更多。结合国外登月历程和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探讨了利用现有运载技术,分批次将登月飞船和航天员送入近地轨道,并在天基发射平台上进行组装发射,实现载人登月的设想;并就天基发射平台和天基发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 于志坚
    2006, 8(10): 42-46.
    PDF

    随着我国航天任务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对测控的需求也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航天测控系统再一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航天测控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航天测控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优化地基测控网、建设和发展天基测控网、构建深空探测网,循序渐进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测控通信系统”的整体发展思路,并对我国地基、天基、深空探测测控通信系统发展及重点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 郭建宁
    2006, 8(10): 47-53.
    PDF

    介绍了我国对地观测体系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改进遥感数据质量是基础,扩大数据共享是关键, 开展典型应用为国民经济服务是目的的发展战略。

  • 学术论文
  • 金士尧,叶超群,吴集,黄红兵
    2006, 8(10): 54-59.
    PDF

    湖南公众科学素养趋势预测和对策研究是通过复杂系统仿真来实现的。复杂系统仿真是现代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实例介绍了复杂系统仿真的全过程,包括建模、演化、预测和外部事件刺激影响等。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措施。

  • 季灏
    2006, 8(10): 60-65.
    PDF

    对验证相对论中动量和动能关系的经典实验重新做了实验研究,发现改变磁场强度后该实验的结果并不符合相对论预言的动量和动能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指出了狭义相对论的运动方程中,物体运动时受力(理论值)不变假定是错误的,并提出物体的受力(理论值)应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实验,还发现原来实验中对能量的定标偏高。

  • 王繁珍,陈增强,姚向峰,袁著祉
    2006, 8(10): 66-70.
    PDF

    推导了PID广义预测控制器(PID-GPC)的闭环反馈结构, 采用小增益定理获得了存在建模误差(MPM)情况下PID-GPC鲁棒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然后在频域内分析了PID-GPC控制器的参数选择对其鲁棒性的影响。

  • 夏敦柱,王寿荣,周百令
    2006, 8(10): 71-74.
    PDF

    介绍了硅微谐振器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给出了一种基于新型的DDS器件AD9954的智能谐振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分析了AD9954作为智能精密驱动源的粗细搜索两种阶段工作流程并给出与DSP器件的数字接口技术。结合实验数据和扫频曲线,得出在不同真空度环境下谐振器的两种扫频结果,并对谐振系统的工作情况给予评价。

  • 技术创新
  • 陈韶章,邓先平,贺利工
    2006, 8(10): 75-79.
    PDF

    亚热带地区修建地铁,必须解决环境控制空调能耗大的难题。根据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铁建设工程实践,广州地铁研究建立了适合亚热带地区的地铁环境控制系统——应用站台屏蔽门的节能型环控系统,为低纬度地区的地铁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李荣和,姜浩奎
    2006, 8(10): 80-84.
    PDF

    介绍了以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最大领域——油脂工业生成的、通常能用作饲料的高温豆粕为原料,提取高纯度大豆低聚肽(蛋白含量≥93%~95%、NSI值=100%、溶解度=100%,灰分≤1.5%)、高纯度大豆异黄酮(异黄酮总含量≥92%、G∶D≥8∶1)和大豆复合功能因子自主创新高技术;对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业扭亏为盈,拉动豆农致富,对原料大豆“吃干榨净",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大豆加工工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 研究报告
  • 于海湧,李芳
    2006, 8(10): 85-88.
    PDF

    通过大量事故案例及对现有安全理论的分析,将所有事故分为3类:自然事故、随机事故和人为事故,根据这3种事故的特点采用数学方程进行描述、量化,从数学模型角度论述事故发生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可预防性,以及不安全的绝对性和安全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同时根据数学模型提出了完整的、科学的事故预防基本对策。

  • 朱锡锋,郑冀鲁,陆强,郭庆祥,朱清时
    2006, 8(10): 89-93.
    PDF

    介绍了一种电热式快速流化床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的研制,该装置的技术关键是采用两级螺旋进料和大流量喷雾直接冷凝收集生物油。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完全可以用于各种固体生物质的热解液化,而且无论何种生物质都存在最佳热解温度。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4种原料在最佳热解条件下的生物油质量产率分别为63%,53%,57%和56%,热值均为17~18MJ/kg。通过试验研究还发现,生物油是一种复杂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包含了几乎所有化学类别的有机物;减少原料携带的外在水可有效降低生物油中的水分;储藏时间达半年的生物油仍然可以直接燃烧。

  • 周红,成虎,徐鹏富
    2006, 8(10): 94-98.
    PDF

    依据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工程项目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概念。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原则、组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演化、平衡和生命系统一样,是个非线性的耗散结构,其演化和平衡满足逻辑斯谛模型。

  • 张苏杭
    2006, 8(10): 99-102.
    PDF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经常会遇到表面潮湿或浸水混凝土,因表面潮湿或浸水混凝土表面硬度降低,采用回弹法对潮湿或浸水的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容易产生误判,必须进行修正。通过对同一标号的干湿混凝土现场检测,所得数据进行二元对比回归分析,提出了潮湿或浸水混凝土回弹法测强的修正方法,并建立精度满足要求的回弹法检测潮湿混凝土的强度曲线方程,可全面反映混凝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