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 姜景山,王涛
    2008, 10(6): 4-9.
    PDF

    人类进入太空是20世纪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至今已有50年,在这期间人类以地球探测为主,包括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在内的空间探测活动从未停止过。文章回顾了中国和国际航天50年空间探测的历史,总结了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分析了空间探测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业界当前的任务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未来中国空间探测的设想。

  • 姜景山,吴一戎,刘和光,董晓龙
    2008, 10(6): 10-15.
    PDF

    在回顾和总结国际微波遥感发展40余年和中国微波遥感发展30余年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对微波遥感发展的广泛要求。文章提出适应这些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微波遥感发展水平的若干战略设想和一些值得重视研究的前沿技术领域,指出了当前我国在发展微波遥感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姜景山,王振占,李芸
    2008, 10(6): 16-22.
    PDF

    微波探测仪是嫦娥1号卫星有效载荷之一,主要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月壤微波辐射亮温,进而反演月壤厚度的信息并对月球的3He资源量和分布进行评估。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探测器在月球轨道直接测量月表亮温信息。因此,对月壤辐射传输模型的研究是及其必要的。文章分析了月球微波探测的机理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解决途径。

  • 吴季
    2008, 10(6): 23-27.
    PDF

    文章回顾了人类探索空间的历史,特别是中国人对空间的探索历史;并分析了自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后探索空间的历程。通过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分析,探讨了人类在空间探测活动中的动机及其科学内涵,进而对中国今后空间探测活动的战略科学目标展开讨论,并简要介绍了中国4个空间探测计划及其科学目标。

  • 周志鑫,吴志刚,季艳
    2008, 10(6): 28-32.
    PDF

    介绍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国外发展情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接着结合国内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存在的差距,从对地观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对地观测系统可以满足面向各种应用的对陆地、海洋、大气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立体观测信息需求,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推动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李京,蒋卫国,王圆圆,常燕
    2008, 10(6): 33-40.
    PDF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可以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技术对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下煤火、雪灾、赤潮、台风、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研究,也可以对空气质量、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为了能够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快速、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和综合减灾能力,中国将分阶段发射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通过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天地一体化的灾害及环境监测、应急、决策支

  • 王赤
    2008, 10(6): 41-45.
    PDF

    空间物理学是1957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近50年来,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四环境,其重要性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空间物理学与空间应用的密切结合产生了专门研究和预报空间环境中灾害性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轻或防止空间灾害并为人类活动服务的空间天气学。文章简要总结了国外及国内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探测的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我国未来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探测发展规划和探测路线图的几点建议。

  • 都亨
    2008, 10(6): 46-50.
    PDF

    文章介绍了日层探测的概况和研究日层的意义,以及日地空间在空间环境预报中的作用,从日层事件探测实例分析了目前日地空间监测的不足。

  • 周成虎,欧阳,李增元
    2008, 10(6): 51-55.
    PDF

    随着在轨运行服务卫星数量地不断增加和数据获取能力地不断增强,可利用的遥感数据成倍数增加,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分析国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国际发展的全球化、系统化、规范化、网络化等特征;在分析评价我国现有遥感数据资源和集成共享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开展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 蒋兴伟,林明森,刘建强
    2008, 10(6): 56-62.
    PDF

    分析了卫星遥感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对海洋科学的影响。回顾了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把国内海洋遥感技术与国外相应技术作了简单对比,指出两者的区别。介绍了我国2007—2020年海洋遥感卫星发射的关键技术,其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HY-1和HY-2卫星的发射,主要用于监控海洋灾害,比如赤潮、油类溢出、水质和海冰等。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建议。

  • 吴炳方,李强子,迟耀斌,黄进良,周万村,张维奇,吴双
    2008, 10(6): 63-69.
    PDF

    文章利用北京1号遥感数据以及MODIS数据提取作物雪灾灾情的范围,并利用1月上旬的北京1号遥感数据监测作物种植成数,利用GVG农情采样系统调查作物受灾比例,然后结合耕地数据库计算了江西、湖北、湖南和贵州4个重点省份的作物受灾面积,分析了受灾的程度和影响因素。监测结果表明:江西、湖北、湖南和贵州4省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约429.76×104 hm2,此次雪灾造成的作物受害地区主要分布在冬小麦和油菜广泛种植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作物受灾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比较而言,冬小麦因处

  • 郭建宁,陆书宁,赵祥
    2008, 10(6): 70-75.
    PDF

    文章分析了国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中心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并提供深层次服务;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共享与服务;资源优化与整合。为了促进陆地观测数据共享与应用,必须建立国家陆地观测数据中心,建立的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处理、归档、分发与服务。国家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必将改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与应用,满足对地观测数据的需求。

  • 王振占,姜景山,刘璟怡,殷晓斌
    2008, 10(6): 76-86.
    PDF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是一种新型的微波遥感器,它不但测量目标微波辐射信号的两个正交极化分量,并且测量两个正交极化分量的复相关量。这些相关信息对于表面微波辐射的各向异性更加敏感,这样就提供了测量海面风场的一种手段。 文章在介绍国内外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对于全极化微波辐射计遥感海面风场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从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的硬件设计和定标两个方面论述了硬件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于风场反演的有关科学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了风场反演算法建立的关键,主要技术指标对于风场反演误差的影

  • 况勇,廉大为,赵雪锋
    2008, 10(6): 87-90.
    PDF

    文章在详细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模式的两种补偿方式运作流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前、后补偿方式下政府补偿额度、私营部门最佳服务水平的数学模型。最后比较了两种方式的特点,同时提出了在我国轨道建设管理中的运用建议。

  • 孙克勤,徐海涛,沈凯,周长城,徐延忠
    2008, 10(6): 91-96.
    PDF

    通过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现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分析,针对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开发模式中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一种以全方位多尺度系统级数值仿真模拟技术为核心,以要点试验和工程回归为辅助手段的新型技术开发模式,并实际应用该模式实现了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工程应用,实现了技术的短周期开发和快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