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赵文津
    2009, 11(6): 4-15.
    PDF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 许绍燮
    2009, 11(6): 16-18.
    PDF

    认为汶川地震发震动力具有大尺度与深层次性,并就汶川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小环圆的交切,全球尺度条带的交会,深部地震活动的加强这几项地震活动性图像是汶川地震震前现象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图像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前也有所显示;条带交会,环圆交会,带圆交会处质点运动各异,相互闭锁,质点运动不易解耦,形成应力集中,常常可成为强震发生的场所;深部闭锁活动的特色,在地表观测中易于失察,成为巨大地震更不易预察的一种原因。鉴于巨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今后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加强对大尺度与深层次信息的监测、收集与分析研究。

  • 李玶,杨美娥
    2009, 11(6): 19-27.
    PDF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30多次成功预报了中、强地震的发生;近20年来国外有些地震学家对几次强震预测失败感到失望,逐渐将地震研究的主攻方向转变为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鉴定、加强建筑物抗震措施和建立现代数字台网,以便迅速准确确定强震的发生地点,可以即刻到现场救援;国内地震界部分地震学家受他们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也放弃了对强震预报的努力。所幸的是部分专业和业余地震学家仍在强震预报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谢礼立
    2009, 11(6): 28-35.
    PDF

    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害以及建国60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了预防为主方针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从建国60年以来的地震灾害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害的实际后果看,预防为主方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并讨论了众多的防震减灾重大科学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防御,地震预报研究和应用等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强调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指出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重要的教训是没有将预防放在防震减灾工作之首,没有将土木工程防灾放在预防工作之首;对于列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体系之一的地震预报主要工作应该加强研究工作,还远没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 卢耀如
    2009, 11(6): 36-43.
    PDF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一年时间,地震造成巨大灾害至今不能忘记,应当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地去思考分析地震灾害的机理,以期能为今后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陈厚群
    2009, 11(6): 44-53.
    PDF

    简要概述了震区大坝,尤其是坝高超过100 m的4座大坝的震情;总结了此次破坏性地震中有关大坝安全的经验教训;对在我国强震区兴建高坝的有关大坝抗震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张祖勋,柯涛,郭大海,王建超
    2009, 11(6): 54-62.
    PDF

    航空摄影测量是测绘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将几百张乃至上千张航拍的照片高效、无缝地拼接在一起,生成正射影像图,提供整个灾区完整的信息。然而传统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无法处理应急响应中的非常规航空摄影数据,并且其基于单机的串行数据处理流程和作业模式已极大地束缚了航空摄影测量的生产效率,难以满足海量航空遥感影像快速处理和应急响应的需求。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igital photogrammetry grid,DPGrid)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介绍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其对非常规航空摄影数据快速处理所采用的特殊处理方法。

  • 程天民,粟永萍,胡友梅,肖燕
    2009, 11(6): 63-67.
    PDF

    探讨了严重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工程管理,着重分析了这些严重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极端重要性和艰难性,以及汶川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宏观政策、医疗卫生和教育训练3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严重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工程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 刘大响,王湘穗
    2009, 11(6): 68-73.
    PDF

    目前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筹划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应尽快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加强航空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国家航空抗灾救援管理机构,加快低空空域开放,发展专业航空应急救援队伍,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 刘宁,杨启贵
    2009, 11(6): 74-81.
    PDF

    简要介绍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除险工程概况,归纳了堰塞湖有关地形地质、水情等资料的快速获取与应用技术,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等方面对堰塞坝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堰塞坝做了安全性分析评估,并对溃坝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概要论述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除险总体方案、开漕引流方案及除险效果。

  • 门可佩
    2009, 11(6): 82-88.
    PDF

    自1700年以来,青藏北块地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53~54 a,26~27 a,11~12 a与3~4 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运用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本区7级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据此有序网络结构,可对2008年汶川8级大震进行预测和分析。此外,还讨论了汶川大震的成因,同时对本区未来7级以上强震提出预测意见:2012,2016,2027年前后本区仍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和强震链是可以预测的,强震活动所呈现出的网络特性很可能是大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笔者提出的有序网络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特别是长时间、长距离)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可为建立我国早期强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工具。

  • 徐德诗
    2009, 11(6): 100-106.
    PDF

    通过对汶川巨灾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实践的研究,获得对地震应急救援的科学启示种种,如抢救生命第一、信息维系生命、应急预案突破、专业紧急救援起作用、公众科学素质经受检验等。抓住种种启示,以人为本,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就能够随时做好巨灾应急救援的准备,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的目标。

  • 汪成民
    2009, 11(6): 107-110.
    PDF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25日青川6.4 级、8月1日北川6.1级3次强余震。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并认真给予公平对待。

  • 赵玉林,钱复业
    2009, 11(6): 111-122.
    PDF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称HRT 波法)是由震前所记HRT 波根据HRT 波预测模型,在震前同时测定给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和时间)的一种新方法,把孕震过程与前兆产生机理视为“黑箱”,选已知大自然存在的潮汐力波作输入信号;使用专门研发的“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记录HRT 波(输出信 号),辨识得到与震源区介质状态有关的关系式,建立了HT 波与RT 波短临预测模型(HRT 波预测模型)。

  • 耿庆国
    2009, 11(6): 123-128.
    PDF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 高建国
    2009, 11(6): 129-131.
    PDF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 李世煇
    2009, 11(6): 132-137.
    PDF

    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主流地震专家观点“地震本质上不可预测”之不科学、不合理性;阐述“大体估计在一定时空范围,达到事先向群众打个招呼”的观点比较科学合理,并举例简要说明。

  • 冯远,易丹,毕琼
    2009, 11(6): 138-145.
    PDF

    针对大开间少墙砌体结构的受力特点,结合教学楼震害,分析了构造柱、圈梁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对提高结构延性的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大开间少墙单面走廊砌体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 王玉莹,佟晓辉,孙晓明,孙威
    2009, 11(6): 146-152.
    PDF

    应用北京昌平及西集沙层应力仪观测资料,根据该仪器以往30 年所观测到的地震震例以及2004年12 月26 日印尼8.7 级地震的前兆特征;沙层应力仪记录的汶川8.0 级地震短临前兆过程,符合沙层应力仪多年监测实践总结出来的孕震物理模型,尤其是2008 年3 月开始出现的短临异常时间与形态的阶段性变化,临震异常特征明显,与卫星热红外等其他观测项目具有很好的时间同步性,属于汶川8.0 级地震大尺度前兆异常。

  • 姚清林
    2009, 11(6): 153-158.
    PDF

    远程公平化是偏向于远程的公平,旨在寻求系统整体的优化。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域的分隔、变形,中心的定位与相应的远程运作机制,可消减不利因素对系统的干扰,扩大结构瓶颈,调优技术性弱点、难点、远点、易忽视点的指标期望与实现值,抑小扬大,隐近就远,弥补系统缺陷,或于不完备的条件下构建 完备系统,保障全局利益与远效,推进减灾管理的科学化,改善各个方面的减灾工作。

  • 刘德富,康春丽
    2009, 11(6): 159-165.
    PDF

    地震预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然而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做出成功预报,当前应认真研究以适应社会对地震预测的需求。为研究2008 年“5· 12”汶川8 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基于地震自身的信息提出了一种数值建模预测地震震级方法,以及依据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信息预测蕴震地区的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地震预测技术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 郭增建,郭安宁
    2009, 11(6): 166-168.
    PDF

    依据太阳活动与30°纬带上的洪震链指标,曾先后于2006 年9 月及2007 年底做出了将于2007 年或2008 年在天水至康定地段和康定地区可能发生6 ~7 级或7 级以上地震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