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陆钟武,岳强
    2010, 12(6): 4-11.
    PDF

    分两步解析钢产量的增长机制,首先在若干假设条件下提出了钢产量增长的基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钢产量与GDP同步增长,分析了基准模式下的钢产量、在役钢量、GDP以及它们的年增长率;然后讨论偏离基准模式的各种可能性,及其对钢产量增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钢产量年增长率的基本计算式。分析了偏离基准模式对单位GDP钢产量的影响。在对钢产量增长机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全社会发生的各种现象,提出使我国钢产量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的16种现象,提出在宏观调控工作中,要区别对待这些现象。从中、日、美三国单位GDP钢产量数据对比可见,我国降低单位GDP钢产量的空间很大。文章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 傅志寰,牛田瑛
    2010, 12(6): 12-17.
    PDF

    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了灾害,彰显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展低碳经济措施,阐述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文章认为合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人均累计排放量分配各国的责任。我国实现低碳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我国需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文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并强调要以正确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迎接低碳发展的挑战。

  • 孙永福
    2010, 12(6): 18-24.
    PDF

    在分析西部铁路客货运输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了建设铁路运输通道的必要性。阐明了西部铁路网发展目标、铁路通道建设原则,以及区域通道、内部通道、国际通道等主要建设项目规划,并提出了加快西部铁路通道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 年跃刚,闫海红,宋英伟,殷勤,雪梅
    2010, 12(6): 25-27.
    PDF

    通过对城市景观水体什刹前海与罗马湖的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北京典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状况与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两水体形成透明度差异的原因。监测结果表明,什刹前海东岸透明度达70 cm,而罗马湖透明度为27 cm,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磷浓度的差异,由此可见,控制磷的浓度是保持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 张生,李畅游,梁喜珍,史小红
    2010, 12(6): 28-31.
    PDF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2008年达里诺尔湖水质实际监测数据,确定了评价因子和各因子的权重,建立了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和模糊矩阵,最后对达里诺尔湖水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达里诺尔湖水质评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对控制湖泊水质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柴培宏,代嫣然,梁威,成水平,吴振斌,吴振斌
    2010, 12(6): 32-35.
    PDF

    介绍了湖滨带的定义和功能,阐述了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的不同阶段及管理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 王立明,朱晓春,韩东辉
    2010, 12(6): 36-40.
    PDF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湿地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生态系统呈明显的退化趋势。通过对白洋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剖析了其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及驱动机制。气候干旱是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背景条件,而上游水库的截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自然、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加速了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基于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出发,为湿地的保护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 赵高峰,周怀东, 付玉芹, 赵月前,蒋金杰,蔡伟伟,鲁晓红,杨小满
    2010, 12(6): 41-47.
    PDF

    采用GC-MS/MS技术对45个白洋淀表层沉积物(0~5 cm)样品中的三类(多溴联苯、 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联苯)多卤代芳烃(PHAHs)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多氯联苯(PCBs)是优势污染物(20.57 ng·g-1 ·dw),PCB28,52, 66, 138, 156和170是被检出的主要同族体;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在沉积物中的检出浓度相对较低(0.47 ng·g-1 ·dw和1.78 ng·g-1 ·dw),PBDE28和PBDE 47是最具支配地位的PBDE同族体,分别占PBDEs总量的16 %和21 %。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最近的文献报道值相比较,显示这三类PHAHs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处于低污染水平,引起的潜在风险也相对较低。

  • 朱勇辉,卢少为,廖鸿志
    2010, 12(6): 48-53.
    PDF

    以洞庭湖腹地大通湖地区为例,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网格,模拟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暴雨对平原湖区涝灾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强度暴雨下区域内涝灾分布情况及致涝率,并定量计算分析了暴雨强度的增加对内涝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涝灾预测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

  • 吴海锁,许明,张敏健,刘伟京,喻学敏,吴伟
    2010, 12(6): 54-59.
    PDF

    采用调节—厌氧水解—A/O(PACT)—高效澄清池—过滤组合工艺处理综合印染废水。开展了中试试验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试系统运行稳定,对COD、色度、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2 %,93.9 %,90.2 %,70.8 %,96.3 %;厌氧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1 %;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 %;A/O(PACT)工艺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明显,混凝沉淀工艺则对总磷去除效果最理想;中试研究和示范工程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均满足《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

  • 段昌群,何峰,刘嫦娥,和树庄,张国盛
    2010, 12(6): 60-64.
    PDF

    以滇池为代表,从生态系统健康的视角分析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宏观路径,对未来重点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 陈友媛,崔香,杨世迎,张卫,李亚平,胡广鑫
    2010, 12(6): 65-70.
    PDF

    目前国际上已将湖泊水环境研究的重心转向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即从流域尺度对湖泊进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实现湖泊流域内社会经济协调与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对东昌湖流域生态补水管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昌湖流域生态补水管理概念模式、东昌湖流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东昌湖水质水量保障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它涵盖了流域管理、水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内容。

  • 张英民,李开明,刘爱萍
    2010, 12(6): 71-74.
    PDF

    针对珠江三角洲流域河网众多,城际间联系密切,环境污染呈区域性分布的特征,提出珠江三角洲流域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对于流域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环境污染防治联合规划、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联合整治、强化流域环境污染监督管理的联合执法力度,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扼制。

  • 何佳,徐晓梅,陈云波,张琨玲,李跃勋,李中杰
    2010, 12(6): 75-79.
    PDF

    对滇池流域近20年来的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和削减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其变化的趋势和主要原因。在8个污水处理厂及两个截污泵站的共同运行下,滇池流域COD、总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从1993年的1 542 t,177 t和13 t,分别增加到2007年的40 581 t,5 193 t和637 t。总体而言,生活污染源是主要的污染源,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是滇池污染物产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田林锋,胡继伟,李存雄,黄先飞,谢伟芳
    2010, 12(6): 80-84.
    PDF

    天然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研究在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近年来水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目前,紫外―可见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在天然溶解有机质是表征天然溶解有机质的重要有效的手段,也是研究天然溶解有机质的主要手段。红枫湖为贵阳市5 个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对贵阳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采自红枫湖中10个点的水样中天然溶解有机质的光谱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光谱特征主要表现为紫外―可见吸光值参数 E3/E4的变化范围是1.70~8.77。除后五火电厂外,水下10 m比水下5 m的 E3/E4 值要高。此外,荧光指数 f 450/500 的变化范围是1.38~1.52。初步认为红枫湖目前的主要有机物污染是陆源性的。后五火电厂,北湖湖心和张官三点水样的光谱特征与其他地方不同。同时还表明溶解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与水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陈美球,吕添贵,朱再昱,蔡海生
    2010, 12(6): 85-89.
    PDF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机制,是解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公和发展机会不均的重要方式。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需求,提出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设想,以期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和流域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指导,最终实现鄱阳湖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互惠共赢。

  • 马彩华,游奎,戴桂林
    2010, 12(6): 90-93.
    PDF

    通过分析渤海的资源现状,发现造成渤海资源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提出了加大力度治理污染,改善渤海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从生态原则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土著种及生态位原则、建设海洋牧场原则、休渔期与渔具优化原则、生态补偿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 何锋,段昌群,杜劲松,韩亚平,郭艳英,潘珉,宋任彬
    2010, 12(6): 94-98.
    PDF

    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外海北部水域为蓝藻富集区。调查研究了蓝藻生物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对区域原水(不过滤)和净水(过滤了藻类)中N和P含量的变化也进行了监测。目的是研究蓝藻季节性消长对水体N和P含量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4—11月,为蓝藻水华爆发的时段,其中以5—9月最为严重。通过分析,水体N和P随蓝藻生物量呈现相应变动规律,水体叶绿素和TN,TP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 和0.952 。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蓝藻和水体中N∶P比值没有固定性,表明蓝藻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化学计量特征,而蓝藻的季节性变动也没有导致本区域水体具化学计量特性。通过分析滇池水体N∶P比值与蓝藻生物量变化之间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08,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N∶P比率对蓝藻生物量直接影响不大。因此,只有通过降低水体中N和P的浓度,才能控制蓝藻的爆发。

  • 李年君
    2010, 12(6): 99-103.
    PDF

    长江漂浮物是威胁三峡电站运行安全的重要问题。在对三峡漂浮物数量和特点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漂浮物能源化利用为主线,污染物治理和资源回收为两翼的三峡漂浮物生态能源系统路线,通过利用分布式能源技术系统可以为用户侧提供更可靠、清洁的高品质能源服务。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三峡漂浮物进行冷热电联供,可以在实现三峡库区污染治理的同时,对三峡漂浮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年处理漂浮物4.7×104~9.5×104 t,节能1.3×104~3.6×104 t标煤,投资回收期4.5~8年,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

  • 史健鹏,金苗,任泽,黄贤忠,李旭祥
    2010, 12(6): 104-107.
    PDF

    就解决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农业面污染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了农业集约化管理模型。以GIS为平台估算其耕地面积和化肥的科学施用量,用SPSS相关性分析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对集约化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比2005年各下降21 %和16 %。结论显示在太湖流域套用集约化管理能够很好地控制农业面污染源,将农业面污染源的问题与实际社会成本、农业体制改革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污染源。

  • 王鸿涌
    2010, 12(6): 108-112.
    PDF

    在全面简述无锡湖泊治污、修复生态、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湖泊生态清淤和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实践和思考。

  • 秦忠,耿清蔚,臧贵敏
    2010, 12(6): 113-116.
    PDF

    通过对2005年与2000年入河污染物总量的分析表明,点源在入河污染物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面源的占比迅速增加,尤其是TP(总磷) 入河量已经超过点源;面源污染呈“总量持平,结构调整”态势; 面源污染物总量构成中,农村居民生活位居第一,其次是水产养殖、水田径流等。在面源污染成因分析基础上,相应提出了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面源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 潘珉,高路
    2010, 12(6): 117-122.
    PDF

    收集了1960年至2008年滇池水质及社会、经济指标,应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人口、昆明市GDP的增长与滇池TN, TP, CODMn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滇池流域人口、昆明市GDP密切正相关,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是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草海水体所造成的压力高于外海,且草海水质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由于滇池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0年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外海水质的影响有所减轻,外海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 魏清福
    2010, 12(6): 123-126.
    PDF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草型湖泊,是太湖的浅水湖湾和主要出水通道,也是上海市、浙江省杭嘉湖城镇供水取水口的主要来水水源和江苏省吴江市的供水水源地,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东太湖水面不断缩小,湖泊形态和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衰亡进程加快,其行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湖泊良好的服务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回顾东太湖的演变历程,初步探讨了东太湖水面萎缩的现状及对湖泊功能的影响,并针对目前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提出了几点看法,供湖泊治理参考。

  • 纪洪艳
    2010, 12(6): 127-130.
    PDF

    走马塘拓竣延伸工程是2008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安排实施的重要引排工程之一。工程主要是解决望虞河引江济太期间西岸地区的排水出路问题:在望虞河引江济太期间,望虞河西岸地区涝水不入望虞河改由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北排长江。笔者重点分析了走马塘排水对长江水环境的影响。

  • 朱增银,李冰,高鸣,田爱军
    2010, 12(6): 131-136.
    PDF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达到自然、社会、经济三类子系统协调复合的唯一途径,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并开始成为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新潮流和新目标,建立一套成熟可行的生态文明城市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某城市的实践为例,在分析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学理论,认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文明市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低、中、高三个层次和阶段,生态文明城市指标应具备先行成果的承续性和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以此提出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量化指标的设计原则、基本框架和建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