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1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汪应洛,张国兴,郭菊娥
    2010, 12(8): 4-7.
    PDF

    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三峡建设工程完成后急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库区人地、就业和生态矛盾突出,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议首先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产业:有效规划库区旅游资源,培育低碳旅游产业群,打造库区低碳交通走廊,营销库区特色产业;其次适宜发展低碳种植业:适宜发展经济作物,挖掘碳汇种植潜力,搭建国内碳交易市场;最后构建库区农村低碳生活消费体系,把三峡库区建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 曹湘洪
    2010, 12(8): 8-21.
    PDF

    分析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大量开发利用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认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正处在持续增长期,未来40年内可再生能源不可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出减排二氧化碳、发展低碳经济,要首先重视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归纳了我国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对策,一是确定比较合理的GDP增长速度,建立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化石能源加工利用过程全寿命周期能效及二氧化碳排放的评价方法,通过不断优化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三是从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状况出发,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低碳现代化生活消费模式;四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行政手段鼓励和强制节能;五是加强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技术、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化石能源的优化利用和节约使用。

  • 卢耀如
    2010, 12(8): 22-29.
    PDF

    叙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认识,介绍了地质灾害概况,对常见的急变性地质灾害进行了说明,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进行了阐述。

  • 樊启祥,陆佑楣
    2010, 12(8): 30-36.
    PDF

    水力资源是中国的优势资源,经过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水力资源进入西部开发的关键阶段,需要妥善处理好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移民搬迁安置、枢纽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程序等问题。结合金沙江下游河段水力资源开发的实践,对西部水力资源开发的项目管理进行了探索。

  • 钱七虎
    2010, 12(8): 37-48.
    PDF

    在水电建设的岩石工程技术方面,介绍了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及监控施工技术;深切河谷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和支护技术;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技术。在公路、铁路建设中的岩石工程技术方面,介绍了青藏铁路——穿越长年冻土层的施工技术;公路、铁路隧道中乌鞘岭隧道挤压大变形支护技术,高寒高海拔的风火山隧道、二郎山隧道施工技术;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矿业工程的岩石工程技术方面,介绍了煤矿巷道支护成套技术创新体系;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另外,还介绍了岩石工程锚固新技术和精细爆破技术。

  • 金涌,朱兵,胡山鹰,洪丽云
    2010, 12(8): 49-55.
    PDF

    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生产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实施低碳经济的三个核心举措。近年来提出的碳捕集—利用—封存和碳捕集—再利用—封存是更为积极的CO2减排应对策略。人类在未来必须要把宝贵的碳元素同时作为资源和能源载体循环利用,进行全程管理。

  • 郑颖人,邓楚键,王敬林
    2010, 12(8): 56-69.
    PDF

    当前岩土材料的滑移线场理论及上限法中都广泛采用经典塑性理论中的关联流动法则,由此得出应力特征线与速度滑移线一致的结论。而试验得知,岩土材料并不服从关联流动法则,因而应力特征线与速度滑移线不可能重合。文章分析了基于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广义塑性理论推导了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消除了现行滑移线场理论及上限法理论中的种种矛盾。

  • 雷霁霖,杨正勇,倪琦,张和森
    2010, 12(8): 70-78.
    PDF

    根据对主产区26个县的132户养殖单位的调查结果,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对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作出了初步判断,总结了现已存在的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剖析了发展鲆鲽类产业循环经济的5个主要障碍因素,阐述了循环经济发展中需要避免的三大误区,并提出了我国鲆鲽类产业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的5个战略对策。

  • 陈策,殷海华
    2010, 12(8): 79-82.
    PDF

    泰州大桥采用三塔两跨悬索桥方案,以泰州大桥工程为例,分析了三塔悬索桥与双塔悬索桥位移特征的不同点,并研究分析了塔的刚度、高度、主梁高度、矢跨比变化、边中跨比变化对三塔悬索桥位移特征的影响。

  • 阮静,马如进
    2010, 12(8): 83-87.
    PDF

    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对进行桥梁的动力性能设计、健康检测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三塔双跨悬索桥具有和传统的大跨径悬桥不完全相同的静、动力性能。针对泰州大桥工程实例,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三塔双跨悬索桥在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动力特性,并与传统的悬索桥作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 丁力行,何立群,陈祖铭,刘仙萍,季杰
    2010, 12(8): 88-93.
    PDF

    建筑墙体表面的太阳直射辐射投影及辐射强度随时间发生很大变化,该变化在已有的动态热过程算法框架内很难直接计算。根据建筑传热模型特点和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构建了动态热过程的建筑几何模型,该模型将建筑空间抽象为由矢量平面围成的空间区域的集合;提出了建筑几何模型的核心计算方法,即三维空间内直线与表面的矢量运算。该建筑几何模型能解决建筑动态热过程中直接计算建筑墙体表面之间的太阳直射辐射换热和太阳直射辐射投影等问题,并对空气流通、楼房之间的相互遮阳和光污染等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实际意义。

  • 马栋
    2010, 12(8): 94-98.
    PDF

    以宜万铁路8座I级复杂岩溶高风险隧道之一的大支坪隧道为背景,通过施工方案、防风险措施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复杂岩溶隧道规避风险、安全施工、防水害、结构安全的较成功的应对措施。

  • 任少强
    2010, 12(8): 99-106.
    PDF

    别岩槽隧道为宜万铁路首批开工的重难点、咽喉工程,被列为宜万铁路I级风险隧道。该隧道地质极为复杂,尤其是溶洞和地下暗河非常发育,被形象地称施工中可能有“六冒”现象发生。文章介绍了该隧道利用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避免了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安全施工,并结合实践,总结了高风险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综合技术。

  • 王秀英,谭忠盛,王梦恕,张民庆
    2010, 12(8): 107-112.
    PDF

    宜万铁路岩溶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形态多样,高压富水溶腔段是岩溶隧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对充填型溶腔进行富水分级的基础上,制定岩溶隧道的防排水原则。对于可以排放的溶腔,研究总结了使岩溶水的排放得到合理控制的总体方案和安全保障方案。对于采用“以堵为主”原则进行处理的高压富水充填岩溶,研究总结了相应的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隧道周边超前预注浆技术,并提出了外堵内固周边注浆新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极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的结构防排水按照“因地制宜、堵排结合、多道防线”的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