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朱伟林
    2011, 13(5): 4-9.
    PDF

    在回顾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近年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探讨了如何在中国近海走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谢玉洪
    2011, 13(5): 16-22.
    PDF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珠江组一段上部发育浅海滩坝储层新类型;盆倾断裂与区域性优质海相储盖组合构成了油气输导体系;东沙构造运动导致的断裂体系构建了深层油气与上部浅海滩坝储层间的桥梁。论文还提出了“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并就勘探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 柏冠军,赵汝敏,杨松岭,李培培
    2011, 13(5): 23-27.
    PDF

    通过地震曲率属性的分析,寻找适合研究区的地震曲率,研究其解释技术。系统总结了地震曲率技术的解释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小断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微小变化、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特征,利用这些微小的变化在地震层曲率属性上表现为线性构造,进行小断层识别,异常的长度和方向分别代表着断层的延展长度和断层的走向。二维曲率属性有比较明确的物理意义,相对一阶导数属性(如微分、倾角、方位角等),它在构造特征识别上有明显的长处。它们对刻画地质体轮廓、分层结构、断裂系统等非常有效。实例表明,地震曲率属性对断层的轨迹、沉积体边界的刻画清晰、连续,利于解释,减少解释多解性。

  • 张凤久,姜伟,孙福街,周守为
    2011, 13(5): 28-33.
    PDF

    在深入分析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难点与挑战的基础上,通过近10年的攻关和矿场试验,研制出适合海上稠油油藏条件的驱替液技术、平台聚合物配注技术、海上稠油含聚采出液处理技术及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技术,初步形成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体系,并在渤海绥中36-1、旅大10-1及锦州9-3等3个油田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证明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有效性,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张凤久,罗宪波,刘英宪,赵春明
    2011, 13(5): 34-40.
    PDF

    以绥中36-1为代表的海上稠油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逐步暴露出注采矛盾突出、层间和平面上储量动用差异大、单井控制储量过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较低、综合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等问题,针对中国海油稠油开发面临的挑战,首次提出海上油田大规模综合调整研究,由于海上油田特殊的开发方式,陆地油田综合调整工作中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无法复制到海上油田,海上油田整体加密调整技术研究面临诸多技术难点,因此,本次研究结合绥中36-1油田I期自身特点和开发方式,针对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整套海上油田的整体挖潜和调整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完成绥中36-1油田I期整体加密调整方案,调整后油田井网由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转变成为行列注水井网,探索“定向井+水平井”开发模式,整体加密实施效果良好,油田水驱状况明显改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从调整前的80.5 %提高到调整后的91.3 %,采收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提高采收率10.4 %,整体加密调整技术必将在同类油田中推广应用。

  • 郑书忠,滕厚开,王素芳
    2011, 13(5): 41-49.
    PDF

    针对流花油田采出液组成及工艺流程特点,开发了海上油田水处理成套技术,并在流花油田取得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抑制海上油田H2S、CO2、SRB菌、溶解盐引起的复杂腐蚀,减少污油排放,节约运行成本,确保应用油田采油污水达标处理,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

  • 刘宗昭,刘福海,易飞,黄波,孙艳萍,王成胜,刘敏
    2011, 13(5): 50-52.
    PDF

    2002—2010年,经过8年攻关,研究建立了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室内筛选及评价技术,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方案设计和开发指标评价技术,适用于海上平台作业的注聚装备及工艺技术,分段防砂条件下大排量聚合物分段注入技术等10项聚合物驱配套技术,在渤海油田获得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成功实践证明:聚合物驱配套技术研究与建立是聚合物驱成功实施的基础,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 徐文江,丘宗杰,张凤久
    2011, 13(5): 53-57.
    PDF

    结合“十一五”期间海上油田开发生产所面临的挑战,介绍了采油工艺方面探索和取得的新成果。

  • 姜伟
    2011, 13(5): 58-65.

    本文总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中,结合海上油田开发的需要和特点,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的掌握了在中国近海开发油田的关键技术及其特点。

  • 姜伟
    2011, 13(5): 66-73.
    PDF

    从深水钻井应用的隔水导管的使用实际情况出发,应用弹塑性力学中的位移复分原理的Ritz法,考虑了隔水导管所受到的轴向张力T和隔水导管受力产生的倾角α以及由于自重q所产生的自重横向分力qsin α和轴向分力qcos α,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挠曲方程,并且由此得到隔水导管的固有振动频率的简易计算求解方法。由于该挠曲方程结合了钻具的实际情况,其挠曲方程的约束条件采用的是一端铰支、一端自由的形式,因此其研究更接近实际情况,研究旨在为深水钻井隔水导管的合理使用设计和选择,提供一种更快捷实用的方法,对深水钻井作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何保生,刘刚,王平双,文敏
    2011, 13(5): 74-78.
    PDF

    针对海上加密调整井的井眼防碰问题,设计了一种井筒防碰地面监测预警系统,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系统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通过套管传输到套管头上的钻头振动信号,利用数据采集、信号滤波放大和专门编制的监测软件记录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号,通过对信号的时域、频域分析,确定信号特征与井间相对距离的关系,识别钻头对风险井套管的趋近或碰撞。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感知通过地层、套管传输到套管头的钻头振动信号,并能识别出钻头对风险邻井的趋近,验证了系统在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的可行性,为加密调整井的井眼防碰、保证钻井安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 兰志刚,赵英年,国建凤,周振涛,邢健,白刚,鲁红革,李辉辉
    2011, 13(5): 79-87.
    PDF

    为掌握JZ9-3WHPB平台的动力特性,根据该平台结构特点设计安装了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平台冰激振动监测系统,对振动信号实施实时监测和记录。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析,研究结构振动时变特征和模态频率特征。通过比较上下甲板振动信号的相位关系以及信号的滤波处理,分析所测得振动模态的振型特点。在对振动最大值、振动持续时间以及平台水域潮流潮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平台结构设计,分析了平台的抗冰设计缺陷,给出了防冰建议。

  • 李大全,罗振钦,胡辉,张秀林
    2011, 13(5): 88-92.
    PDF

    为解决现有海上平台存在的预留井槽不足的问题,研究和开发了加挂井槽技术。面对海上平台的现实难题,通过对平台空间条件、钻井方式、平台结构及平台系统能力等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和确定加挂井槽的可行性,细化和完善加挂井槽的相关设计并将设计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实践证明:加挂井槽解决了现有海上平台预留井槽不足的问题,具有结构简易、工程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等特点,能满足增打调整井的要求,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 荀海龙,朱晓环
    2011, 13(5): 93-97.
    PDF

    通过对海洋平台万吨级组块浮托技术的研究,结合多项技术在渤海湾大型油田开发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简要阐述了万吨级组块浮托技术在平台设计、建造、安装及专项设备设施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做法,用于指导渤海湾万吨级组块的浮托技术应用,同时为下一步浮托技术应用于南海油田开发工程提出参考和指导。

  • 王家祥,罗伟中,陈翔,赵瑞聪,孙前,慕琦,王曦
    2011, 13(5): 98-102.
    PDF

    在总买总卖模式下中海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公司通过下游天然气销售合同条款的安排,使得在商务架构上中海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公司成为上下游合同承上启下的合同主体,并保持了上下游合同的一致性且最大程度地减低中海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公司的法律风险,做到风险无缝传递。

  • 白玉湖,李清平
    2011, 13(5): 103-112.
    PDF

    文章阐述了在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型及数值模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研究等。建立、完善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降压开采水合物物理模拟相似准则。降压法开采单一水合物藏,在某些情况下开采能量不足会导致藏内结冰严重。对下伏气的天然气水合物藏而言,水合物能够提高产气量、延长稳产时间。结合降压和注热的优势提出了注温水-降压法联合开采方法,该方法具有稳产时间较长、稳产气速度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