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1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郭孔辉
    2011, 13(9): 4-7.
    PDF

    简单介绍了电动车的特点和发展情况,认为电池比重量大、比价格高是电动汽车的特点,成本、寿命和重量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提出了我国电动车行业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指出发展小型高效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最后给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路线:市场引导、扶小带大、低端切入、多样发展。

  • 项海帆,葛耀君
    2011, 13(9): 8-21.
    PDF

    以我国30年大跨度桥梁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背景,对3种大跨度桥梁的抗风技术挑战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着重探讨了悬索桥的颤振性能及其控制、斜拉桥风振性能与拉索风雨振控制、拱式桥涡激共振及其控制、特大桥梁风振精细化理论等一系列抗风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跨径上限约为1 500 m,超过甚至接近这一上限时,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加劲梁的抗风稳定性;千米级大跨度斜拉桥仍具有足够高的颤振临界风速,其主要抗风问题是长拉索的风雨振动;大跨径拱桥除了个别有涡振问题之外,还没有受到结构抗风性能的影响。文章还提出了三维桥梁颤振精确分析的全模态方法、任意斜风作用下桥梁抖振频域分析方法、基于二阶矩理论和首次超越理论的桥梁颤振和抖振可靠性评价方法,揭示了桥梁颤振演化规律、驱动机理和控制原理。

  • 周君亮
    2011, 13(9): 22-30.
    PDF

    研究地基土上水工建筑物抗滑稳定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在基坑内压板抗滑动试验成果,确定地基土回弹影响后的抗滑承载能力降低数值,定量确定地基土抗滑剪应力包线和抗滑摩擦系数;提出采用地基土承受偏心荷载的最大压应力σmax预测建筑物位移、滑动和地基土蠕变滑动的设计方法;确定地基土蠕变滑动轮廓;限定地基土的最大压应力等。按拟定方法回顾计算两座已建水工建筑物,成果符合实物工况。

  • 王东元,王思敬
    2011, 13(9): 31-37.
    PDF

    从配套工程建设、风况数据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预测等角度,探讨了促进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方式;指出关注风电建设中的土木工程问题,编制有关规范或指导手册等文件,做好风资源的普查、评估和风电场发电量预测,并在这些技术领域做到专业化、规范化,形成可靠的、成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对我国的风电发展至关重要。最后探讨了需要进行研究的方向,并结合中国国情对风电的发展做了展望。

  • 郭小红,王梦恕
    2011, 13(9): 38-41.
    PDF

    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涌水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域段F1风化槽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围岩地质条件和突涌水特点,采用全断面注浆加固和堵水,注浆加固范围为掌子面内及隧道开挖轮廓线外5 m,隧道纵向加固长度为70 m,注浆材料以超细水泥单液浆为主的注浆加固方案。施工期现场监控量测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F1风化深槽围岩注浆加固效果均较为理想,未发生涌水突泥,达到了设计的技术要求。该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类似工程的注浆加固提供了技术借鉴。

  • 卓贤军,陆建勋,赵国泽,底青云
    2011, 13(9): 42-50.
    PDF

    “极低频探地(WEM)工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用于资源探测和地震预测及其他前沿科学研究。 文章对工程项目背景、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和试验成果作了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王斯成
    2011, 13(9): 51-62.
    PDF

    光伏发电不受资源和制造材料的限制,是未来最主要的替代能源。我国目前是世界光伏电池的第一大生产国,制造成本近年来大幅度下降,预计5~10年内可以达到“平价上网”,做到与常规电力相竞争。光伏发电在国内的规模化推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但需要在政策、资金和电网接入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 包起帆
    2011, 13(9): 63-68.
    PDF

    描述的一种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利用集装箱码头前沿为桥吊运行配备10 kV/50 Hz/2 000 kV ·A的高压电源,经过变压和变频为靠港船舶提供450 V/60 Hz电源。该方案灵活性强,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且无需对码头进行土木改造,为我国作业繁忙的集装箱码头实现岸基供电提供新方案。

  • 蒋亚清
    2011, 13(9): 69-75.
    PDF

    为揭示梳形减水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规律,指导工程应用,通过SEM分析,研究了掺用3种典型结构的梳形减水剂的水泥浆体早期水化产物形貌及其电子特征数据。结果表明,梳形减水剂加速了水泥早期水化反应,且丙烯酸类、马来酸类共聚物分别促进了AFt、AFm的形成。因此,梳形减水剂品种对水泥早期水化和混凝土工程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应根据使用要求合理选用,必要时与缓凝剂、引气剂或消泡剂复合使用。

  • 许斌,贺佳
    2011, 13(9): 76-82.
    PDF

    提出一种完全基于激励和结构响应实测数据的结构动力系统非线性恢复力识别方法,并通过在一个4层钢结构模型中引入具有非线性特性的磁流变阻尼器(MR)模拟非线性恢复力,基于此模型结构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下的动力响应测量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于结构的各自由度均受到激励的情况,运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识别出等效线性系统的物理参数(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进而得到模型结构振动过程中MR阻尼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并与实验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针对结构仅在有限自由度上受到激励的情况,对以上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恢复力的非参数化识别方法,利用结构中弹性恢复力的对称关系,分步确定了结构各层间恢复力模型,从而得到MR恢复力的大小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时域实测信号的非线性系统恢复力识别法在完整激励和非完整激励下均能有效地识别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文章所述方法可以运用于工程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的监测与识别。

  • 杨炳儒
    2011, 13(9): 83-91.
    PDF

    当前知识发现的主流发展是围绕着寻求在各类数据库和应用背景下高性能、高扩展性的挖掘算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事实上有比算法重要的决定挖掘流程的过程模型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模型和算法的内在机理(反映知识发现系统或过程本身规律)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另辟蹊径,将所论三者有机地融合与集成,构造了一类基于认知心理特征的自主知识发现“系统框架”,通过对类似的几类“系统框架”的交叉融合、综合集成,构造出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体系KDTICM。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高起点、高层次的构造方法论研究,有可能形成高效能挖掘系统与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构造方法论的研究,可使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领域知识实质性地介入到知识发现过程中”对知识库进行“动态实时维护”等重要问题得以解决;通过揭示知识发现的潜在规律与复杂性,可反作用于主流发展。最后,给出了此种构造方法有效性的有力佐证。

  • 李健,谭忠盛,喻渝,倪鲁肃
    2011, 13(9): 92-96.
    PDF

    以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现场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得到浅埋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变形规律:掌子面前方约15 m处管棚开始受力,掌子面过后约15 m管棚的受力趋于稳定,管棚的纵向变形总体上呈凹槽形分布,掌子面处管棚受力最大。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计算不同管棚参数条件下的施工方案,为隧道下穿段管棚工法及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下穿段沉降监测中得到验证。

  • 钟新谷,杨胜,石卫华
    2011, 13(9): 97-100.
    PDF

    以湘潭四大桥桁架拱为工程背景,进行了三种规格的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疲劳试验,基于热点应力计算了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疲劳荷载幅值,表明热点应力法能够较好地评估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疲劳寿命;试验表明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疲劳性能明显优于K型钢管节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的S—N曲线,对建立K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疲劳寿命设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陈小兰,赵映,朱和霖,孙敢,王洪亮,张瑞宏
    2011, 13(9): 101-104.
    PDF

    设计了一种封闭空间膨胀珍珠岩除湿的吸附系统,进行了湿空气流速、吸附剂层数和吸附剂铺放密度的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除湿系统除湿性能的影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除湿速度随之增大,单位能耗也相应地减少,在一定范围内可采用相对较高湿空气流速,提高除湿效率;随着吸附剂层数的增多,除湿能力提高;随着吸附剂铺放密度的增加,湿空气与吸附剂颗粒之间的传热传质能力得到提高,除湿速率增大,单位能耗相对减少。

  • 范志清,王雪青,李宝龙
    2011, 13(9): 105-108.
    PDF

    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结合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的相关特点,研究了网络中神经元个数的确定、训练步数、网络维数、获胜神经元的领域等对网络结构和执业资格人员信用划分类别的影响,给出了执业资格人员信用分类的网络构造思想和神经网络结构,并以被调查的执业资格人员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执业资格人员信用分类研究,为开展执业资格人员信用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方法基础。

  • 苗成林,冯俊文
    2011, 13(9): 109-112.
    PDF

    随着时间、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要求,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更新成为企业在新的要求下的一种能力行为。文章基于粗集理论研究了新要求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新方法,确定技术创新能力更新次序以达到更新费用最低,随后分析算法并通过实例证明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