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1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孙永福
    2012, 14(12): 4-9.
    PDF

    阐述了“7·23”旅客列车事故发生经过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从工程管理视角研究提出了4点重要启示:强化铁路新产品研发管理,完善铁路新产品准入管理,提高铁路运输应急处置能力和科学有序地推动铁路建设。

  • 徐滨士
    2012, 14(12): 10-14.
    PDF

    再制造正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社会、政策、技术、管理等层面的压力。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再制造产业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企业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关注点及再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企业开展再制造业务的风险管理、再制造生产管理、再制造质量管理、再制造认证认可及再制造绩效考核等内容,分析其各自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曹耀峰
    2012, 14(12): 15-18.
    PDF

    针对川东北地区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含剧毒高酸天然气的资源禀赋,始终坚持并严格落实“环保优先”的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大力推行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将系统优化思想与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相结合、清洁生产措施与严格监管相结合,在优化设计、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全过程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杜绝了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了工程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浓度、总量和环境质量达标,履行了将川气东送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把普光气田建设成“绿色气田”、把川气东送管道建设成“绿色能源大走廊”的社会承诺。

  • 黄维和
    2012, 14(12): 19-24.
    PDF

    油气管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提高,打通油气战略通道、保障能源供给成为当务之急。在陆上油气战略通道建设过程中,通过“1+N”协同式自主创新,形成了管道设计、施工、装备国产化及易凝高粘原油输送等关键技术,建成了目前总长6×104 km、输送油品1.7×108 t、输送天然气1.4×1011 m3的大型油气管网。在大型管网运行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e-SAME安全一致性系统,形成了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资产完整性管理、市场保障和应急维护等子系统,确保了企业安全目标地实现。

  • 杨善林,钟金宏
    2012, 14(12): 25-40.
    PDF

    复杂产品开发是一个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本文阐明了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应该从战略统筹的高度整合开发工程实践的多元价值目标,提出了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的管理思路,构建了由开发项目组合的战略选择、开发工程的分解与分级优化、开发过程的动态管理、技能型员工调度、供应商协同管理以及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组成的动态决策理论体系框架,设计了多种优化、调度与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提出了基于信息资源库和决策方法库的复杂产品开发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与多阶段反馈式复杂产品开发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总结了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动态决策理论体系中的几类决策方法,并展望了云计算技术在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郑健
    2012, 14(12): 41-47.
    PDF

    通过对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调研,以第三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不同气候区和各种规模客站的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完成丰富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绿色铁路客站领域评价标准的空白,将对促进我国铁路系统的绿色建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韩贵清
    2012, 14(12): 48-51.
    PDF

    工程农业柔性管理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将工程管理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管理理念。在分析农业生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业生产理念,提出工程农业柔性管理的内涵,系统分析其维度构成,包括生产力维度、生产者维度和生产关系维度。介绍柔性管理在生产力维度的创新应用,提出提高农民决策素质这一全新概念,并从工程农业柔性管理的视角对国家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政策进行理论阐释。

  • 张晓鲁
    2012, 14(12): 52-57.
    PDF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压力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渐严重。我国一次能源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以燃煤发电为主的格局,而燃煤发电既是用煤大户也是用水大户,同时还是污染物排放大户。优化煤电发展,向集约化、环保化发展转变是电力工业的战略调整。本文论证了我国煤电技术向清洁化发展的战略思路,简要回顾了超超临界技术和大型空冷技术的研发成果与产业化推广现状,论述了这两项先进煤电技术对电力工业发展转型的支撑作用。

  • 许宝成
    2012, 14(12): 58-61.
    PDF

    随着国际市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内铁路市场、房地产等行业的政策调整,以铁路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建筑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通过分析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建筑企业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和推进科学运营方式的必要性,并以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研究铁路建筑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方向、路径和措施。

  • 吴季松
    2012, 14(12): 69-74.
    PDF

    提出并论述了在大系统中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实行工程总量控制的新工程管理思想,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驱动创新等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确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三条红线及笔者在北京、上海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工程规划为例,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对改变水环境、保证水资源的工程总量控制做了定量分析,供各类工程总量控制参考。

  • 任宏,曾德珩,张巍,张建高
    2012, 14(12): 75-80.
    PDF

    巨项目系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过度复杂的系统构成增加了巨项目管理的难度。提出有效大系统,目的在于通过对巨项目系统规模、范围、要素的确定与精简,实现巨项目管理效率的提高与目标的达成。本文首先界定了有效大系统的定义及其有效性来源,然后利用模糊关系矩阵模型提出了该系统内要素贡献度与关联度的判断方法,最后采用合作博弈的优超模型解决要素间的协调问题。

  • 刘正光
    2012, 14(12): 81-84.
    PDF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行业变得十分复杂,因而传统的施工合同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界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因此,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业界经过广泛研究和讨论,一致同意要改善业界互相监视和不信任的现状,因而在1993年,推出新工程合同(NEC), 鼓励成立“团体精神”,即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经过近20年的应用,NEC成效卓越。香港特区政府也在2009年跟进,试验性地引用NEC。文章介绍了第一个引用NEC项目的经验,该项目成果证明NEC可节省工期和工程费用,减少合同争端,增加成本效益,因而大大增强了业界引用NEC的信心。

  • 丁烈云,周诚
    2012, 14(12): 85-93.
    PDF

    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施工安全风险信息采集与利用不充分,施工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仍是一个“黑箱”控制。将信息技术用于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主要包括:a. 针对施工前安全风险识别,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工程图纸中自动识别施工安全风险的新方法,从而提高地铁施工安全知识的积累、共享和重用;b. 针对施工中安全风险预警,提出地铁施工安全风险信息融合与时空耦合的预警方法,有效支持动态定位和跟踪危险施工工序及部位;c. 针对高风险特殊区段施工,开发集自动监测、实时预警于一体的地铁施工安全集成控制技术,将预警信息及时发送给现场施工人员,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施工控制和应急措施,保障施工安全。本研究成果在全国多个城市地铁建设中成功应用。

  • 刘红勇,郑俊巍,林诚
    2012, 14(12): 94-99.
    PDF

    参考学术界对低碳建筑的定义,结合节能建筑以及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提出低碳建筑的定义,并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各利益相关方: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咨询机构、低碳技术研发机构、信贷机构、专业评估检测机构、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公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低碳建筑市场利益相关方关系图,同时将低碳建筑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建造阶段、运营维护阶段与拆除报废阶段共计5个阶段;设计了各个阶段低碳建筑利益相关方因果关系图,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动态关系做出了具体分析。

  • 薛继连,贾晋中,李晓建
    2012, 14(12): 100-105.
    PDF

    发展重载铁路是国家宏观环境对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要求。重载铁路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构建创新平台是发展重载铁路技术的必然选择。介绍了神华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所坚持的需求引领、企业主导、整合资源、依托项目、高效适用和持续创新的总体思路,论述了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人才、资金和制度等构成要素,分析了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过程。通过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神华铁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载铁路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效,有力地支撑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同类型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陆洋
    2012, 14(12): 106-112.
    PDF

    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以及访谈等方式,认为工程需求、组织、资源、制度是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的4个协同要素,构建由合作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组成的协同机制模型,并论证通过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够提升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 本研究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对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制定行业技术创新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