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王万迅,叶连池,王立治,段正中
    2012, 14(4): 4-7.
    PDF

    苏75-70-6H井是依靠国产技术完成的规模最大的裸孔水平井压裂井,水平段南北走向。微地震监测给出了每段压裂裂缝是否形成及形成位置、形态,指导压裂施工继续进行;监测出压裂液漏泄段,预警出现砂堵的可能;保证了压裂施工的成功,证明了国产井下工具完全可以实现多段压裂改造。监测结果准确反映指导了压裂施工过程。

  • 郝世彦,王永东
    2012, 14(4): 8-11.
    PDF

    论述了延长油田长6井组的转注原因及注水前缘微地震监测。延长油田子长采油厂4237井组的注水前缘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向,受到原地应力场方向影响强烈。研究表明,注采井网的布局应该同时参考原地应力场方向及原有裂缝方向。依据监测结果,油水井布置方向是正确的,应该缩短沿北北西方向的油、水井距,以提高注水见效程度。

  • 赵新红,车航,罗炯
    2012, 14(4): 12-15.
    PDF

    京253井位于华北油田京11断块上,人工裂缝方位、形态同时受到应力、构造、介质间断面影响,又进行了喷砂射孔,影响因素复杂。初始人工裂缝方位为北北东向,偏离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 °,随后发生转向,趋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及等高线法向方向。近井沿喷砂射孔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微地震排列痕迹,研究京253井人工裂缝方位、形态具有典型意义。

  • 李梦溪,张聪
    2012, 14(4): 16-19.
    PDF

    介绍了在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压裂时监测到的压裂施工的横向效应,监测使用微地震方法。发现沿人工裂缝法向方向的邻井在施工时出现气量减少、枯竭、出水等反应,沿人工裂缝走向方向的邻井反应滞后。这一发现使笔者注意到煤层气压裂施工的横向挤压作用可能即时影响邻井产量,压裂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这一反应的不良影响。

  • 闫治涛
    2012, 14(4): 20-25.
    PDF

    根据中浅层油气藏重复压裂暂堵老缝压开新缝,以及压裂过程控制裂缝转向的需要,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缝内暂堵剂,并通过实验评价了暂堵剂产生暂堵的机理,包括暂堵材料粒度、注入流量和浓度等对暂堵效果的影响;并对暂堵后裂缝延伸及压后返排对气井生产的影响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表明该暂堵剂具有良好的暂堵效果,对气井无二次污染,并在重复压裂中对气层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 郭景学,姜晓燕,王文昌
    2012, 14(4): 26-30.
    PDF

    介绍了一种新型射孔完井技术——模块化电缆射孔工艺技术。它采用单芯电缆传输方式,首先将射孔器支撑装置锚定到预定深度,然后将射孔所需全部模块化射孔器分次下入井内,最后引爆射孔弹,从而达到多支射孔器分次下井、一次点火完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导向装置设计,实现电缆定方位射孔。它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电缆传输方式动用设备少、作业方便、施工时间短等优势,又实现了部分油管输送射孔的功能,如全井负压射孔、防喷等。另外,在高压油气井射孔时,模块化射孔器可自动丢到井底,油气井直接生产,对高压油气不会产生截流。如果想起出

  • 杨志冬,周金燕,常智勇,张金荣,韩铭毅
    2012, 14(4): 31-33.
    PDF

    讨论了红032井区注水前缘分布及微地震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结果与油田地质数值模拟结果、地震波幅分布结果一致。由微地震监测结果可以确定注入水推进位置,为油田注水方案调整、改进注采措施、提高注水效率提供依据。

  • 赵玉武,曲瑛新,熊文平
    2012, 14(4): 34-39.
    PDF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是通过监测注水过程中产生的微震波,来确定出水驱前缘位置、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面积等资料,进而确定出裂缝分布的规律。在简要介绍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动、静态资料,对微地震法在水驱前缘测试大庆西部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效果证明,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提高低渗透裂缝型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国顺,刘建中,柳林旺
    2012, 14(4): 40-44.
    PDF

    介绍了在镇泾油田使用微地震监测方法监测油田压裂、注水获得的可以分辨出初至符号的微地震信号,依据微地震的初至符号做出震源机制解,检测压裂、注水监测的可靠性及压裂、注水效果。结果表明,监测的裂缝方向、注水前缘方向与微地震震源机制节面方向一致,监测结果是可靠的。此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微地震监测本身,可以检测微地震监测结果是否可靠的方法,为那些深度较大、难以取得其他旁证的压裂、注水监测提供了重要检测手段。

  • 刘建中,刘国华
    2012, 14(4): 45-48.
    PDF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把监测域扩大至微地震范围,可以扩大数据量,增大预报可靠性。实际微地震监测结果支持预报扩大,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以震报震理论,可以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

  • 吴长金,马昌伟,张可操
    2012, 14(4): 49-57.
    PDF

    为适应海拉尔盆地快速勘探开发工作的需要,有效解决在快速钻井(钻井提速)条件下,岩屑录井、地化录井等依托岩屑样品发现油气显示以及评价储层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按照优选先进适用录井技术的要求,在海拉尔盆地进行了轻烃分析录井技术应用。笔者阐述了轻烃分析录井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对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为轻烃分析录井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郑长建,郭景学,姜晓燕,王文昌
    2012, 14(4): 58-61.
    PDF

    模块枪电缆输送射孔技术,是指利用电缆输送方式来实现油管输送射孔的全过程。其设计思想不同于目前的常规射孔工艺技术,整个射孔枪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能够实现定方位射孔。该技术综合了电缆输送射孔和油管输送射孔的优点,解决了电缆输送射孔和油管输送射孔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文章着重介绍了模块枪定向射孔技术的系统构成、工艺原理以及大斜度井定方位射孔应用效果。

  • 张洪亮
    2012, 14(4): 62-64.
    PDF

    大庆西部外围地区特低渗透扶余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砂体零散的特点,针对首次注水开发的特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差、难以有效开发动用的实际,在搞清该区块微观特征的基础上,为确保特低渗透储层达到建立有效驱替,“注够水、注好水”的目的,经过反复理论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单井增压注水试验,现场应用后注水井能够完成配注,周围油井明显见到增油效果,实现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驱替。利用无源微地震和同位素监测资料分析,改善了吸水状况,缓解了层间矛盾,储层动用程度得到提高。随注水压力升高降低,注水波及区范围随之升高、降低,增压注

  • 肖淑明,吕志强, 郭志华,刘雪青
    2012, 14(4): 65-69.
    PDF

    针对高压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的特点,在压裂改造时进行裂缝监测,根据监测出的裂缝方位(方向)、裂缝长度、裂缝的高度(范围)和产状以及地下主应力的方向,为下步布井和井网调整提供了依据。2008年以来,现河地区已成功实施裂缝监测79井次,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 潘毓兵
    2012, 14(4): 70-73.
    PDF

    针对大庆外围朝长地区未动用储量属于低渗透扶余油层,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产能低、开发效益差,为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扶余油层开发效果,通过水平井近平衡钻井、裸眼完井,减少了钻井及固井对储层污染,采用打孔管结合油膨胀封隔器工艺进行压裂改造,探索低产低渗透储层有效的开发途径。试油及投产效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近平衡钻井、裸眼完井能有效地保护储层,实施裸眼水平井储层压裂改造能够提高单井日产油,对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有重要意义。

  • 马继升
    2012, 14(4): 74-76.
    PDF

    人工裂缝方位与井排方向影响着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在人工造缝过程中,应用微地震监测压裂层人工裂缝的方位、走向、裂长及缝高,结合地应力方向确定井排方向,为A块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

  • 姜振海
    2012, 14(4): 77-82.
    PDF

    针对萨北开发区油层沉积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水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在已有周期注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进行机理研究,优化周期注采方式及各项参数,引入了分层段交叉注采改变液流方向改善开发效果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徐通
    2012, 14(4): 83-87.
    PDF

    利用A区块部分探井、评价井及开发井的试油、取心及测井资料,分析统计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这“四性”之间的关系,建立油气水层的电性解释标准。主要是利用旋转式井壁取心及钻井取心资料,分析统计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利用取心井及试油井资料分析统计储层的油水层发育状况。利用图表法,得出岩性、物性及含油性之间的相关性。并把油气水层对应于不同的测井曲线值上,优选出符合率最高的曲线组合作为最终的解释标准,指导区块射孔方案的编制。

  • 王立智,王云龙
    2012, 14(4): 88-94.
    PDF

    为了探索高粘稀油油藏降低储层原油粘度、提高渗流能力、增加流度,进一步研究区块加密后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新方法,2006—2008年开展了“蒸汽驱油现场先导试验”。针对油藏原油粘度高、渗透率低、粘土含量高、有效厚度小等特点,开展了室内物模实验,进行了蒸汽驱油可行性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注汽参数和驱替方式;开展了地层防膨预处理和井筒隔热技术研究。现场试验3个井组,累积增油1.81×104 t。通过试验研究,给出了低渗高粘稀油油藏适合蒸汽驱油技术的地质条件。

  • 唐春华,顾广庆
    2012, 14(4): 95-99.
    PDF

    微地震监测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在油田勘探开采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从微地震的形成机理出发,介绍了微地震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微地震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技术和微地震监测的具体实施,最后讨论了微地震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 赵国石,徐健,邱金平
    2012, 14(4): 100-104.
    PDF

    区域应力场的应力方向是人工裂缝方向的普遍控制因素,多数人工裂缝方向沿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但构造、原生裂缝、介质间断面也会影响人工裂缝方向。在蒙古国塔木查格盆地及中国黑龙江省海拉尔盆地进行了大量的压裂裂缝监测,监测结果为油田布井提供了依据。监测发现,多数人工裂缝方向沿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但也出现一些异常方向的人工裂缝,异常方向人工裂缝的井通常高产。了解异常人工裂缝的形成原因,对提高压裂施工水平,应用压裂裂缝方向布井有重要意义。结合监测结果,探讨了监测区异常方向人工裂缝的形成机制,及有些人工裂缝方向异

  • 唐梅荣
    2012, 14(4): 105-112.
    PDF

    一种新型的压裂工艺在中国长庆油田试验成功,该工艺在层内压裂形成了2条独立裂缝,大幅增加了裂缝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产量。长庆油田开发的超低渗透油藏岩芯分析渗透率一般在0.5 mD以下,且受到储层条件、注采井网、压裂工艺等多重限制,常规压裂工艺改造难以实现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历经多年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长庆油田于2006年提出了体积压裂的理念,通过在油层内造多缝扩大油藏的泄流体积以提高单井产量。室内物模试验研究射孔对压裂影响时观察到,当射孔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存在夹角的情况下裂缝发生转向,即裂缝均先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