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杜祥琬,刘晓龙,杨波,王振海,康金城
    2013, 15(6): 4-10.
    PDF

    本文提出了中国能源发展空间研究的国际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比较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的发展历程发现,尽管达到同等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却差异显著,由此提出了“两类发达国家”的概念,即按能源发展方式可分为“美加模式”和“欧日模式”(后者也可细分为“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然后,从产业、交通、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业4个能源终端消费部门出发,深入剖析了不同模式差异的原因。基于不同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研究和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能源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人均能源消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还有不到一倍的增长空间,并对我国能源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 陈吉余,蒋雪中,何青
    2013, 15(6): 11-13.
    PDF

    上海港的经济区位优越,港口的发展不仅关系上海、长三角,还关系到长江流域、中国沿海乃至亚太和世界航运格局的变化。长江口横沙区域的自然条件经过人工改造具有开发基础,在此论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横沙东滩促淤成陆,建设河口深水大港和新的城区,可以解决上海土地和港航资源开发不足的瓶颈,决定着上海市将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中发挥的作用。海洋新城、深水大港、海洋装备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巨系统工程,除了需要详细的自然条件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工程可行性分析等,更需要有一个权威的高层设计。

  • 包起帆,任国华
    2013, 15(6): 14-19.
    PDF

    从战略的高度,以现代物流、河口海岸、环境生态、经济管理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提出一种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方案——以围海造地拓展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以建设深水新港优化土地使用并稳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试图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前期准备和决策提供支撑

  • 陈吉余,蒋雪中,何青
    2013, 15(6): 20-24.
    PDF

    受到第三驱动力的作用,长江河口发育模式由两侧岬角控制转变为中间依靠工程建筑向外突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及利用航道疏浚土吹填,使得横沙东滩不断淤涨成陆。长江口南港南槽与北港之间的长兴岛、九段沙、横沙岛及横沙东滩组成串珠状岛链,形成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横沙东滩新形成的约400 km2的土地和18 km深水岸线,加上远期建筑人工岛,可开发河口深水港区,与两侧河口湿地保护区相兼容,为上海提供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 宗源远,王志群,阮伟,楼飞
    2013, 15(6): 25-29.
    PDF

    上海肩负着建设“四个中心”的重任,同时又面临着众多的发展瓶颈,其中土地资源的短缺是制约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横沙岛是一个集“区位、土地、岸线、航道”等众多优势资源于一身的区域,其可成陆的土地面积约为480 km2,可形成的岸线近100 km,同时利用其东侧直接面向大海的优势,有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横沙新城的建设即可突破城市瓶颈,再造第二个“浦东”,为未来上海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 周海,唐臣,季岚
    2013, 15(6): 30-34.
    PDF

    根据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实施情况,并结合长江口水域港口航道工程建设及疏浚土处理现状,剖析利用长江口疏浚土进行横沙成陆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横沙海洋新城建设规划,分析海洋新城成陆的工程规模及泥沙需求,进而提出充分利用长江口疏浚土加快横沙海洋新城成陆的总体实施原则及方案构想,以及相关有益建议。

  • 包起帆,江霞
    2013, 15(6): 35-40.
    PDF

    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港口需求的增加、周边港口的日益发展、1.8×104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及4×105 t超大型散货船的问世,上海港自身的自然条件约束日益显现,尤其是发展的空间几乎枯竭。为了寻找上海港发展的出路,上海各方已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形成共识的是在横沙建港较为适宜。本文详细分析了上海港面临的困境,并以上海横沙东滩为依托,构想了上海港未来发展之路。

  • 程泽坤,邵荣顺
    2013, 15(6): 41-47.
    PDF

    从上海港可持续发展和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区的技术可能性,通过潮流数值模拟分析了港区规划的初步形态,利用多种泥沙估算方法对港池和航道回淤强度进行了估算,研究认为,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区技术上是可能、可行的。

  • 吴澎,王海霞,蔡艳君
    2013, 15(6): 48-53.
    PDF

    本文分析了上海港、长江干线航道及港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上海港建设新港区的必然性。在分析新港区与周边主要港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港区的功能定位。给出了深水新港区规划初步方案,包括港区和进港航道的布置、功能分区、岸线规划、占地面积和吞吐能力等。根据长江口地区演变规律,结合潮流、波浪和泥沙淤积等自然条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上海深水新港区建设的可行性,总结提出了深水新港区规划应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 周瑜,郑伟安
    2013, 15(6): 54-60.
    PDF

    在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道路上,上海面临着长江口深水岸线及土地达到了近乎饱和所带来的发展壁垒,增加港区已经成为必然。同时政府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疏浚长江口的泥沙,若能充分利用长江口的疏浚土资源吹填到横沙东滩,进行资源整合,借力发展横沙东滩则有望再建一个上海港,其吞吐能力能够满足未来30年的发展需要。该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为Monge-Kantorovich问题。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一个计算吹填所耗费总能量的数值算法,以此来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

  • 阮 伟,龚鸿锋,楼飞
    2013, 15(6): 61-65.
    PDF

    集“区位、土地、岸线、航道”等众多资源优势于一身的上海横沙,将是上海未来的(特别是2020年后)战略发展新空间,本文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及中国沿海城市不断推出战略新空间的启示,思考上海横沙新空间的战略发展方向,探讨融入“国际物流中心(自由港和中转物流中心)、现代临港工业、高端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生态城镇农庄”五位一体的上海横沙发展新空间的功能定位。

  • 车军,季岚,汤连帮
    2013, 15(6): 66-73.
    PDF

    在分析和总结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航运发展新趋势,明确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处在形成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期应选择以港口“硬实力”为发展着手,巩固上海港国际集装箱枢纽地位,加速吸引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进而推动航运服务“软实力”共同发展,最终确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 江霞,孟舒
    2013, 15(6): 74-78.
    PDF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本文构想在横沙东滩开展上海深水新港的规划建设,并推动现有港口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回顾、分析、对比和总结我国各大港口及国外主要港口建设机制的成功经验,从效益及可行性等方面,为构想中的横沙深水新港实施市场化的建设机制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建设“上海自由港”的设想。

  • 阮伟,楼飞
    2013, 15(6): 79-85.
    PDF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本文构想在横沙东滩开展上海深水新港的规划建设,并推动现有港口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回顾、分析、对比和总结我国各大港口及国外主要港口建设机制的成功经验,从效益及可行性等方面,为构想中的横沙深水新港实施市场化的建设机制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建设“上海自由港”的设想。

  • 彭德艳,秦小川
    2013, 15(6): 86-90.
    PDF

    从世界各地港口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合适的集疏运模式对港口物流服务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港口的成功经验,针对构想中的横沙深水新港,结合其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优势,对利用长江航运开展“全水运”的集疏运模式进行了探索。

  • 唐臣,季岚,贾雨少
    2013, 15(6): 91-98.
    PDF

    根据长江口航道建设现状以及未来规划目标,结合横沙新港区的规划构想,提出利用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北港航道、南槽航道疏浚土,进行横沙新港吹填成陆实施方案有关吹泥上滩工艺、疏浚船机等方面的设想,初步分析实施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并提出利用航道疏浚土成陆的有益建议。该实施方案研究可为横沙新港成陆或长江口区域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 何业钢,周媛
    2013, 15(6): 99-107.
    PDF

    本文通过历年数据预测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港口竞争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横沙深水新港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了建设横沙深水新港区的可行性。

  • 楼飞,季岚,陈中,王大伟
    2013, 15(6): 108-112.
    PDF

    横沙东滩位于长江口拦门沙区域,该区域建设大型挖入式深水港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港池及进港航道的可维护性。本文从自然水沙特性出发,对港池及其口门选址、港池及进港航道的可维护性等问题作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港池口门位置宜设置在横沙东滩东侧鸡骨礁及以南区域,开口方向宜偏SE向,口门及进港航道均需设置在10 m以深水域,由此港池及进港航道回淤量较小,港池进潮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