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1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吴晓杰,刘霞,陶跃平,王洁
    2015, 17(6): 4-7.
    PDF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对子宫内膜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及预防盆腔炎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0―2013年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450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术后子宫内即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而对照组不予放置。分别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组织IGF-1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且随访2年,了解患者盆腔炎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研究组子宫内膜组织IGF-1表达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子宫内膜组织IGF-1表达变化无差异,二组相比,术后IGF-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随访2年对照组224例患者中39例发生盆腔炎,复发率为10.89 %,而研究组184例发生盆腔炎12例,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术后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术后与术前变化无差异性。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对子宫内膜的IGF-1表达存在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并减少盆腔炎发生的机制之一。

  • 钟兴明,韦相才,朱国平,李艳秋,伍园园,李志才,郭建华,曾幸荣
    2015, 17(6): 8-12.
    PDF

    目的:对囊型宫内节育器避孕材料的细胞毒性的潜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研制的硅橡胶材料与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作为对照,根据GBT 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标准,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组、阳性对照液(含6.3 %苯酚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组、100 %、50 %和25 %材料(硅橡胶)浸提液组共6个组;用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L-929细胞,每组加入100 μL的空白对照液、阴性对照浸提液和25 %、50 % 、100 %的材料浸提液及阳性对照液,观察细胞形态和增值率。结果: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浸提液组、阳性对照组、100 %、50 %和25 %浓度材料浸提液组的细胞毒性级别分别为:0级、1级、4级、2级、2级、1级。100 %、50 %和 25 %材料浸提液组培养72 h后细胞增值率分别是(66.2 ± 4.3) %、(72.4 ± 6.1) %、(81.1 ± 4.2 ) %;阴性对照浸提液组、100 %、50 %、25 %材料浸提液组和阳性对照浸提液组OD(optical density)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对照组、100 %、50 %材料浸提液和阳性对照液组OD值与阴性对照浸提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 %材料浸提液OD值和与阴性对照浸提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GBT 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标准,所测硅橡胶材料细胞毒性评价符合要求。

  • 赵现立,刘朝阳,谭宏伟,张恩娣
    2015, 17(6): 13-15.
    PDF

    目的:观察稽留流产清宫术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对减轻宫腔粘连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诊断为稽留流产并实施清宫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两组患者均在清宫术前服用米非司酮片150 mg和米索前列醇片600 μg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观察组:清宫术后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每天服用一片,连续3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实施清宫术后不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治疗。观察手术时间、胚胎绒毛大小、患者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术后2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以及宫腔镜检查宫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阴道流血天数((4.98±0.80)天)及月经复潮时间((28.41±1.61)天)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厚度((9.12±1.12) mm)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6.23±1.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宫腔粘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67,P=0.031)。结论:清宫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是减少稽留流产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黄培,黄勋彬
    2015, 17(6): 16-20.
    PDF

    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s)由外源性雌孕激素配伍而成,主要是通过高于生理水平的雌孕激素负反馈抑制垂体-卵巢轴,降低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水平,影响卵泡的发育而避孕。但在周期性的COCs的无活性药间期(hormone-free interval, HFI)会有垂体-卵巢轴活性的恢复,其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卵泡发育的情况与雌激素的剂量、孕激素的剂型、HFI的改变相关。

  • 张向卉,曲雯雯,黄薇,方 婕,吴凡子,周辛璇
    2015, 17(6): 21-27.
    PDF

    目的:宫内节育器(IUD)是目前常用的长效避孕措施之一,然而众多研究认为IUD的应用增加了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生率。近年研究发现细菌生物膜(BF)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研究拟探究无盆腔炎疾病妇女的不同类型宫内节育器表面是否存在BF,了解IUD是否为BF形成提供平台,是否增加盆腔炎性疾病的易感性。方法:不同类型IUD标本,根据表面清洁程度分别进行单独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单独需氧、厌氧细菌培养,以及SEM观察+培养了解IUD表面是否存在BF。结果:共纳入IUD标本86例,85例非PID女性的IUD,同期1例盆腔感染性疾病患者的IUD。25例进行单独SEM观察,阳性1例,其余标本未见典型BF结构。单独细菌培养47例,需氧细菌培养阳性1例,见大面积菌苔覆盖,考虑污染可能性大,其余标本未见细菌生长。SEM联合培养14例,细菌培养阳性,电镜无阳性发现。其余培养及SEM观察阴性。结论:不论IUD的类型如何,非PID女性体内的IUD表面无BF存在,不同与其他体内医疗装置,BF的形成不能成为限制IUD应用的理由。

  • 李华洁
    2015, 17(6): 28-30.
    PDF

    通过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爱母环(MCU)、母体乐(MCU375)、宫形环(GCU300)、TCU220C和吉妮环术后不良反应情况,为育龄妇女知情选择IUD提供参考依据。将671例自愿采取放置宫内节育器避孕而无禁忌症的妇女随机分成五组,分别放置A组MCU,B组MCU375,C组GCU300,D组TCU220C,E组吉妮环五种IDU,随访两年,对其术后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流血,疼痛,脱环,带器妊娠,白带增多情况进行比较。MCU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MCU375和GCU300的不良反应次之,TCU220C和吉妮环不良反应最轻。GCU300的脱环率最高,TCU220C、MCU和MCU375、吉妮环的脱环率都比较低;带器妊娠MCU和GCU300最高,MCU375、TCU220C和吉妮环均低。临床应根据受器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IUD,提高育龄妇女对避孕措施的满意程度。

  • 刘莉,吴春林,胡雅君
    2015, 17(6): 31-35.
    PDF

    目的:了解正常排卵、小卵泡排卵以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观察后两者经阴道B超再次监排情况和促排卵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正常排卵组(258例)、小卵泡排卵组(65例)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组(27例)患者年龄、排卵前卵泡大小和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观察了后两组排卵障碍患者经阴道B超再次监排情况。并对两次监排结果一致的58例小卵泡排卵和25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患者进行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分别观察了这两种排卵障碍患者的正常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正常排卵组、小卵泡排卵组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组患者平均年龄、基础性激素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间排卵前卵泡最大平均径线有显著性差异(F=117.9,P<0.01)。小卵泡排卵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8.57 %和7.71 %。两者再次监排后,再发率分别为89.23 %和92.59 %。经克罗米芬促排卵联合黄体支持治疗后,小卵泡排卵组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组正常排卵率分别为70.69 %和80 %,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9.31 %和48 %。结论:年龄、基础性激素水平不能预测是否正常排卵,经阴道B超监测是诊断小卵泡排卵以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的直观方法。不经过治疗两者再发率高,促排卵治疗联合黄体支持是治疗小卵泡排卵以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的有效方法。

  • 赵玉凤,谢炜,裴丹,王其军,张立华,段玉秋,李 琴,刘艳丽,王 英
    2015, 17(6): 36-40.
    PDF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病残儿童资料,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干预其近五年病残儿父母再生育,预防病残儿的发生风险。方法:对连云港市2008―2012年经过医学鉴定的病残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五年间数量、地区、性别分布、疾病顺位变化等,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在生育病残儿之前的基本情况;再次怀孕后有无优生指导、超生排畸、唐筛、妊娠结局、分娩方式等调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近五年通过医学鉴定符合病残儿童标准的1 046例五年间无明显变化;城区较农村多;男性较女性多;疾病顺位排序先天性心脏病位于第一位。通过干预,收回问卷中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再生育72例均为正常儿,其次脑瘫患儿父母再生育35例均为正常儿。结论:病残儿鉴定父母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成整个孕前保健、风险评估到个性化咨询指导一系列干预后再生育均为正常儿,干预效果明显,减少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对预防和降低再次生育病残儿的发生非常重要。

  • 刘艳,黄鹏,孙晓如,林宁,喻荣彬,石慧,王丽娟
    2015, 17(6): 41-44.
    PDF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与患儿母亲孕前及孕期环境因素暴露的关系。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母亲面对面结构式访谈,填写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其中病例组157例,对照组216例。并分析孕前及孕期环境危险因素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患儿母亲有流产史、不良妊娠史、孕期农药接触史、孕早期患病、孕早期用药、孕期胎儿异常与生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关系显著(P<0.05)。改善母亲健康状况,控制或减少工作生活环境中危险因素暴露,加强孕期检查,对于降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尤为重要。

  • 管睿,刘玉环,徐明娟,张俊洁,惠宁,崔英
    2015, 17(6): 45-49.
    PDF

    探讨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法的选择。对2000—2014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6例CS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早期45例,孕中期1例,13例(28.9 %)早孕患者早期误诊而行负压吸引术或药流+清宫术。其余32例,根据CSP临床分型标准,Ⅰ型19例,Ⅱ型13例,全部病例均成功保留子宫,63.1 %Ⅰ型CSP采用B超监护下清宫,21.0 %Ⅰ型CSP采用子宫动脉栓塞(UAE)+B超监护下清宫;84.6 %Ⅱ型CSP采用病灶切除+疤痕修补。1例中孕16+周外院引产发生产后大出血,UAE 30天后下肢血栓坏死转我院治疗,期间再次阴道大出血,手术探查证实为CSP,行病灶切除+瘢痕修补术。CSP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早处理,根据CSP临床分型、β-HCG等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是关键。临床上对CSP要保持高度警惕,尽早诊断,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完全可行的。此外,UAE后仍存在一定风险,选择UAE要谨慎。

  • 沙吾力·艾力卡,艾比拜·买买提明,王晓军
    2015, 17(6): 50-52.
    PDF

    旨在了解新疆HIV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 。利用2010—2013年间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资料进行分析。2 256例HIV感染孕产妇平均年龄29.1岁,以维吾尔族为主,占90.65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2.07 %,无业和农民占82.36 %(其中无业者占47.30 %),初婚占56.12 %,再婚占37.19 %。2次及以上妊娠者占69.68 %,有316例HIV感染孕产妇在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后仍然选择妊娠,占总数的14.01 %;再次妊娠的HIV感染孕产妇中人工终止妊娠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一次接受服务的HIV感染孕产妇,两者有统计学差异(χ2=141.14,P=0.000)。新疆HIV感染孕产妇知道自身感染情况后仍有选择再次妊娠者,再次妊娠者中选择人工终止妊娠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一次妊娠者,提示意外妊娠的存在,建议加强HIV感染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服务和避孕指导,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使HIV感染女性能够了解相关知识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生育或妊娠选择。

  • 秦丽艳
    2015, 17(6): 53-56.
    PDF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产后妇女对避孕相关问题的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期认识到提高产后妇女的整体避孕意识的必要性。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由固定医师进行询问并填写问卷。产后妇女中81.9 %的人知道产后应该避孕,但只有46.9 %知道产后高危人工流产的危害,48.8 %的产后妇女没有避孕计划或打算3个月后再采取避孕措施,47.2 %的产后妇女计划或已于首次性生活采取避孕措施,其中学历高、职业为干部组、剖宫产的产后妇女避孕意识较好,258人(80.6 %)通过住院分娩或产后访视得知产后应避孕,207人(64.7 %)在产后避孕方法上首选避孕套。产后妇女选择长效可靠避孕措施的少,医护工作者应提高对产后妇女有关产后避孕的指导和宣传,提高产后妇女对避孕效果可靠措施的使用率,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 张君娴,杨婷,徐晓帆,龙春燕,刘建苏,李莉
    2015, 17(6): 57-60.
    PDF

    了解乌鲁木齐市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状况,为今后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优质服务提供参考。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50岁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避孕措施的使用情况等。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106 568例流动育龄妇女中,避孕方法使用比例为92.78 %,避孕方法的选择依次为宫内节育器(65.74 %)、药物(23.17 %,包括口服避孕药、皮下埋植剂、避孕针等含药避孕方法)、避孕套(9.06 %)、绝育术(2.0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和性生活频率对避孕方法的使用有影响。应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和流动育龄妇女的人口学特征,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和服务。

  • 申颖,戴姝艳
    2015, 17(6): 61-64.
    PDF

    目的:探讨继发性中晚期腹腔妊娠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和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继发性中晚期腹腔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该病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成功予以手术治疗。结论:继发性中晚期腹腔妊娠非常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MRI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 罗岚蓉,李坚
    2015, 17(6): 65-69.
    PDF

    自然流产是妊娠并发症,指妊娠在28周之前自然终止,其发病率在15 %~40 %。近年来在辅助生育技术的使用中,同样面临着较高的自然流产率的问题。自然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包括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血栓前状态以及母体的全身性疾病等等。自然流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胚胎染色体的异常,包括染色体数量异常和结构异常;二是夫妇染色体的异常。在自然流产中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在60 %左右,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染色体异常的比例下降。其中大部分为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如三体、三倍体及X单体等,较少为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断裂、倒置、缺失和易位等。在自然流产的夫妇中,尤其是反复自然流产的夫妇,其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在8 %左右,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异常的比例升高。成人染色体的异常多为染色体的平衡易位。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到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第二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相继应用,使得自然流产的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自然流产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对于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以及生育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罗岚蓉,李坚
    2015, 17(6): 70-76.
    PDF

    目的:分析人流不全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调查患者术后的生育及避孕情况。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5例人流不全病历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以及电话随访了解其生育情况及避孕情况。结果:人流不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人流术后的异常阴道出血42例(42/55,76.4 %)以及月经异常13例(13/55,23.6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人流不全造成的宫腔内异常,但需要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的测定以及术后的病理来诊断人流不全。B超下的清宫手术能有效地清除残留的妊娠组织,术后均未再发现宫腔残留。人流不全的高危因素中主要的客观因素为子宫过度屈曲,占23.6 %(13/55),主要的主观因素为宫颈扩张不够,占25.5 %(14/55)。二次清宫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宫腔粘连,发生率为5.5 %(3/55)。55例患者术后共随访到29例患者,有17例再次妊娠,其中11例妊娠分娩,6例选择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未发现人流不全二次清宫对生育的明显不良影响。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均有意识采取避孕方法来避免意外妊娠。结论:人流不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术后异常的阴道出血,通过结合尿或血的HCG检查以及B超检查,可以及时地发现人流不全。超声指导下清宫是治疗的有效办法。人流不全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客观因素为子宫过度屈曲,主要主观因素为宫颈扩张不够。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手术采取超声指示下手术,能够有效地降低人流不全的发生率。人流不全二次清宫术后主要手术并发症为宫腔粘连,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患者,未发现明显生育能力的受损。但是对于避孕方法的选择,还需要更多的计划生育服务来帮助她们采取高效的避孕方法。

  • 纪学芹,丁莉莉,锁耀宇,史瑞仙,刘燕翔,陈耀平
    2015, 17(6): 77-81.
    PDF

    建立宁夏地区妊娠中期胎儿心血管系统各解剖结构内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探求其随孕周变化规律。对妊娠中期(22~28周)正常胎儿1 246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房、心室、卵圆孔、主动脉、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动脉弓峡部、降主动脉、动脉导管内径。根据孕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组,同时对各组测量数据和孕周进行相关性研究。胎儿心脏各房室及大血管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大,与孕周显著相关(P<0.05)。建立宁夏地区妊娠中期胎儿心血管系统结构相关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评价胎儿心血管系统发育情况,为准确识别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重要依据。

  • 唐运革,李飞成,韩立薇
    2015, 17(6): 82-85.
    PDF

    目的:分析和预测生育政策调整对个体及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及时防范这些影响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方法:以广州市2 099对“单独二孩”登记夫妻群体为例,分析这一群体人口学等方面的特征。结果:符合“可生育二孩”政策的8万个家庭中受理申请者占26.7 %,有36.5 %的夫妇未确定生育第二胎的时间,35岁以上妇女占妇女总人数的15 %。结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会出现“人口暴增”现象,要特别注意高龄产妇生育风险的评估和保障。

  • 余宏亮,常明秀,曹恒海,薄立伟,杨永俊,李聪敏,李铭
    2015, 17(6): 86-88.
    PDF

    目的:项目拟通过观察在培养液中加入较高剂量的人参皂苷CK(Ginsenoside,G组)、淫羊藿苷(Icraiin,I组)两种药物前﹑后精子死亡率数据,评估两种药物单体在较大剂量时对体外精子的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新鲜液化的精液(semen)标本40份,F-10培养液调整浓度为1.0×107/mL,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人参皂苷CK(Ginsenoside,Gin CK)﹑淫羊藿苷(Icraiin,Icr)按照不同药物浓度,G组分为500 μg/mL组(G1组),100 μg/mL组(G2组),I组分为500 μg/mL(I1组),100 μg/mL(I2组);设不添加任何物质的F-10组(F-10,F组)为阴性对照组,培养24 h后分别检查各组精子活动率和死亡率。结果:培养24 h后,精子死亡率从低到高分别是培养24 h后,I2组死亡率为41.31±17.49, F组死亡率为47.50±19.85 ,G2组死亡率为55.75±24.93,I3组死亡率为 58.05±19.06,G1组死亡率为98.84±1.62。精子死亡率从低到高分别是I2组﹑F组﹑G2组﹑I1组﹑G1组,各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Gin CK、Icr,均可引起体外培养的精子死亡率增高;在0.1 mg/mL的浓度下的Gin CK对精子的致死作用已经比较明显,而0.5 mg/mL对体外培养精子来说是致死剂量(98.84 %),在0.1 mg/mL的剂量下的淫羊藿苷对精子的致死作用并不明显,在0.5 mg/mL剂量下Icr对精子致死作用有所提高,但远未达到Gin CK 98.4%的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