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列表 期刊订阅 开放获取 关于我们
English
最新录用  |  在线预览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学科浏览  |  专题文章  |  热点文章  |  下载排行

ISSN 1009-1742 (Print)
ISSN 2096-0034 (Online)
CN 11-4421/G3
Formerly Known as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期刊介绍
    » 出版范围
    » 简介
    » 编委会
    » 数据库收录
    » 联系我们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
    » 作者指南
    » 模板下载
    »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中心
    » 审稿指南
    » 在线审稿
    » 推荐审稿人
    » 致谢
  新闻公告 更多  
  •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出版日期:2023-11-16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Orginal Article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展望
    孔菲, 曹原, 徐明, 李海燕, 乔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10.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3
    摘要   PDF (799KB)

    医药产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石。本文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了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指出医药产业市场全球总规模及在各国的战略地位正不断提升,同时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在市场空间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探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及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改变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球竞争性压力增加、政府对医药产业的持续投入以及头部企业研发投入自主加大。而后,文章从医疗实践角度出发,就精准性、安全性、时效性、可负担性和政策保障性五个方面提出了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对应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并维护精细化大型人群队列及数据平台;抓紧推动我国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领域发展,并支持其研发转化,推动其占据医药研发原始创新高地;推动医药研发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在研发和临床实验阶段鼓励“产学研”结合、在评审阶段增强同技术发展相符的评审能力、在促进创新产品推广阶段增强知识产权等保障服务能力;面对医疗应用,需要完善多层级医疗保障渠道,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减轻患者自费负担;对于整体行业而言,需要增强政策保障全链条性及实施效率,有效激发医疗行业的发展动力。以期为我国医药产业后续投入、政策制定和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现状与思考
    薛晓娟, 刘彩, 王益民, 孙晓波, 程翼宇, 胡镜清, 田金洲, 王琦, 张伯礼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1-20.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7
    摘要   PDF (632KB)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持续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为背景,从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中医药临床优势与评价、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智能制造和中医药走向国际等领域开展研究,对中医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六方面对策建议:聚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关键问题,实施人群中医药健康项目;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在关键评价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试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发展;内引外拓、激发活力,促进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全面利用;重视中药智能制造的发展,从理论研究、技术体系、人才培养等多层面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实现中医药与国际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国境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
    徐建国, 舒跃龙, 易在炯, 田桢干, 李振军, 王小理, 沈洪兵, 何宇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21-2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1
    摘要   PDF (584KB)

    在全球性传染病疫情频发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国境口岸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是我国生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口岸生物安全形势、口岸卫生检疫防线、口岸传染病防控组织架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国境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及体系建设的现状,在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境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及体系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口岸传染病防控体系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存在多部门分段管理,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网络配制分散、生物安全态势感知薄弱,口岸卫生检疫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国境生物安全现代化体系建设路径:建立常态化的部门间体系互认机制,推动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常态化,加强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推进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建立卫生检疫官工作机制,完善境外生物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网络;加强口岸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病原检测和识别能力,推动适用于口岸应用场景的检测设备开发,加快口岸生物安全实物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框架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
    梁超, 王华, 汤立许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30-4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8
    摘要   PDF (1815KB)

    加快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创新应用是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后疫情时期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有效举措。本文围绕构建智慧主动健康服务新范式,以提高主动健康干预和管理能力、为民众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为主旨,分析了主动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概括了其智慧化发展趋势;阐述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并基于结构化分析方法,凝练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体系;构建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一个中心、一个门户、三个端点”的应用框架并提出了内外协同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集成和智能应用维度总结了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研究建议:强化宏观政策工具,改善自身发展环境;提高民众数字素养,重塑服务参与氛围;构建服务标准体系,筑牢内部数字生态;打造多元供给格局,持续增进服务质量;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以推进我国智慧主动健康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研究
    韩晓光, 朱小龙, 姜宇桢, 何达, 刘文勇, 段星光, 田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43-5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7.031
    摘要   PDF (641KB)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加之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对医疗保障能力建设提出重大挑战。将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运用于人类医学健康领域,将为医生、研究者、患者提供理论与诊疗方面的创新支持,有助于提升诊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本文从手术机器人、康复和护理机器人、辅助远程医疗、医学 AI 4个方面出发,提炼了 AI与机器人在医学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梳理了 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现状和政策情况。在对我国 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发展面临挑战的认知基础上,阐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指出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迈向差异化、小型化、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康复和护理机器人,多任务与高临场感的辅助远程医疗,促进医疗健康创新的医学 AI。研究建议,确定具有前景的手术机器人研究方向,开展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探索适合国情的商业化模式,提高产品应用的覆盖率,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加强监管以减少医疗事故并保障数据隐私,以此促进我国 AI与机器人辅助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发展研究
    李建涛, 张志红, 曹利美, 魏美琪, 聂继盛, 何纳, 李立明, 王彤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55-63.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2
    摘要   PDF (572KB)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通过比较公共卫生院校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我国公共卫生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收集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并面向 85 所公共卫生院校发放问卷,对公共卫生学院负责人、用人单位领导、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挖掘影响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供给能力发展不充分、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研究建议,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应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加大公共卫生院校教育战略性投入力度,强化院校、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协同,推进公共卫生院校教育“标准化”建设,明确“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协同培养途径,探索公共卫生“顶天立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公共卫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建设策略研究
    胡志民, 贾晓峰, 杨俊涛, 祁健伟, 郝莎, 薛晓娟, 程涛, 张伯礼, 刘德培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64-7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6
    摘要   PDF (580KB)

    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推动生命健康及医学发展、形成多元创新主体、构建要素活跃的创新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需优化建设策略,形成稳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运用政策研究、实地调查、案例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梳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推动与探索实践进展,分析国外类似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总结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建设的策略,涵盖构建多元稳定的筹资机制、建立差异化竞争发展路径、完善优秀人才吸纳培育机制、持续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充分用好成果转化机制优势、重视提升机构学术影响力等 6 个方面,以更好推动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医药卫生领域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思考
    曹原, 孔菲, 张小奕, 田君, 邓锐, 徐明, 王嘉东, 乔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72-80.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4
    摘要   PDF (636KB)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高校在新形势下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校有组织科研体系化能力建设为重点研究内容,在分析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有组织攻关力量、高质量临床研究、“政产学研用医”链条贯通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医药卫生领域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点实施路径。研究指出,重视有组织科研的体系化建设,增强科学技术工程链条融通能力,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一体化布局是高校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策源能力的建设基础;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大平台和大设施、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任务,是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力提升的核心依托;重视医药卫生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多轨道培养,加快评价、激励制度改革是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何萍, 金鹿, 夏来保, 郝莎, 程涛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81-9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5
    摘要   PDF (955KB)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速相关成果转化,对于培育生物医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生物医药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立足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呈现的新态势,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的经验,总结得出了 4种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运行转化模式;聚焦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核心-催化”系统,研究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成果转化机制体系,构建了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微生态”模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实施、投资系统 3个核心系统以及政府宏观支撑催化系统。研究建议,聚焦顶层设计、营造创新生态、激活转化动力和强化制度支撑,以期为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推进成果转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
    张建楠, 王晓杰, 沙雏淋, 李莹莹, 李校堃, 谭蔚泓, 李兰娟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92-10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8
    摘要   PDF (11456KB)

    生物医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研发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国家生物科技创新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本文论述了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的内涵与新时期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的分类和系统体系;总结了美国、欧盟和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战略布局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梳理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发展模式设计和效能、可持续建设、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的差距及在顶层设计、管理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研究建议,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基础设施顶层设计,加强生物医学和健康医疗资源的统筹编排,加强单一个体平台集群化整合建设和治理,加强开放平台能力建设和运营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炭工业碳中和发展战略构想
    袁亮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03-110.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09
    摘要   PDF (603KB)

    煤炭工业发挥着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保障作用,是推进“双碳”战略目标实施的重要领域,基于顶层设计视角勾勒煤炭工业碳中和发展战略对助推碳中和目标达成至关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并考虑区域发展实际,从发展理念、预期目标、重点方向等层面出发,系统阐述了煤炭工业碳中和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明晰了具体实施路径。“差异达峰、协同中和”是煤炭工业及关联行业低碳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针,核心理念即兼顾空间差异,谋求区域协同发展,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煤炭能源生产区、煤炭能源应用区、新能源耦合区,进而分区域、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可按达峰攻坚期、有序优化期、中和达成期 3个阶段部署实施过程,从碳减排、碳替代、碳封存、碳循环4个层面细化实施路径,重点突破煤炭智能精准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煤矿瓦斯全浓度开发利用、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储能与电力消纳、清洁煤电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耦合、CO2高效驱替煤层气、CO2生物/化工利用、矿山绿色生态修复等应用技术。相关研究可为煤炭工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架构及低碳运行优化研究
    穆云飞, 吴志军, 郭浩辰, 贾宏杰, 王成山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11-12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0
    摘要   PDF (1086KB)

    在推行煤炭清洁开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能源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当前煤矿区能源的孤立开发方式和以煤炭发电、电网供电为主的供能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构建综合能源微网以增强煤矿区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控制碳排放量。本文讨论了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应用的基本需求及天然优势,提出了一种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架构并分析了蕴含的新能源发电、储能、伴生能源利用、多能耦合转换、能量优化调度等发展要素;建立了煤矿区的物质流 - 能量流 - 碳流枢纽模型,实现了针对典型煤矿区的综合能源微网碳能协同低碳运行优化。结果表明,将综合能源微网应用于煤矿区,能够发挥风、光、瓦斯、空气热、涌水热等资源优势并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储能装置则进一步提高供能与负荷需求的匹配度,充分降低煤矿区的电网购电量与用电碳排放量;煤矿区碳能协同低碳运行优化过程考虑了各类设备的碳能耦合关系,支持制定低碳经济的运行策略。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架构及碳能协同低碳运行优化,可为煤矿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及其保供降碳效益评估
    葛世荣, 王兵, 冯豪豪, 姜鑫茹, 李雪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22-135.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1
    摘要   PDF (1885KB)

    减煤增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常规能源转型路径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安全需求,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的构建是破解煤炭能源高碳排放困境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瞻性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国际能源转型模式的经验,针对我国煤炭能源保供降碳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保供降碳需求下低碳化煤基能源开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阐述了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的科学内涵,构建了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的体系架构,揭示了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的保供降碳机理;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效益评估模型,评估了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在能源安全、减排降碳、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效益。结果表明:相比煤炭能源开发利用,2060 年不同情景下煤基能源开发利用可实现 46%~55% 的减排潜力,油气对外依存度降低到 20% 以内,考虑到煤基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固碳能力,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模式的降碳潜力可达 84%,进一步实现降碳目标需依赖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全流程应用和矿区碳汇;煤基能源开发利用可作为油气储备技术,有助于显著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但 2030 年之前我国依然面临较大的油气缺口,煤基能源发展刻不容缓。研究建议,建设以煤基能源动态碳中和技术体系为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能源自主可控,并兼顾“双碳”目标,近中期发展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富油煤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远期发展煤炭流态化开采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矿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研究
    吕超贤, 孙文, 宋关羽, 于浩, 王成山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36-145.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2
    摘要   PDF (1036KB)

    随着我国“双碳”进程的不断推进,煤炭行业亟需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利用煤矿能源资源优势,实现物质 – 能量的循环转化,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从煤矿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煤矿能源资源利用的现状,凝练了煤矿能源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探讨了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煤矿生产多环节物质 – 能量循环利用模式、资源动态演化下煤矿物质 – 能量循环高效利用拓扑构建方法、煤矿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分阶段阐述了煤矿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路径。研究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促进煤炭共伴生资源及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推进煤矿综合能源微网建设,优化能源组合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开发煤矿综合能源微网精细化调度平台,推动煤矿能源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煤矿煤机智能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
    葛世荣, 张晞, 薛光辉, 任怀伟, 王宏伟, 庞义辉, 范磊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46-156.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3
    摘要   PDF (698KB)

    煤机装备是煤炭开采技术变革、煤炭能源生产体系的关键支撑,受“双碳”战略目标、智能煤矿建设浪潮的驱动,我国煤机装备产业将朝着智能、绿色、安全、高效方向转型升级;煤机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煤机智能技术与装备发展成为迫切需求。本文立足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梳理了煤机智能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剖析了煤机智能装备关键技术体系,涵盖煤矿智能装备支撑、智能综采综放、智能快速掘进、主 / 辅助运输系统智能感知与控制、煤矿机器人等技术;提出了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加工工艺、柔性制造和虚拟仿真、装备再制造、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与互联、信息物理与数字孪生系统等煤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建议,加强煤机智能技术与装备攻关,完善煤机人才支撑体系,规划引导与产业布局优化并举,建立煤机研制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推动煤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航空制造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研究
    吴光辉, 张志雄, 王兆兵, 苗强, 王宁, 张亚伟, 常硕, 贾康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57-16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4
    摘要   PDF (1567KB)

    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航空业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压力极大;民机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中的碳减排是实现航空净零排放的核心途径,及时开展航空制造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研究对支撑实现民航业“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满足未来碳排放强制标准、布局新能源技术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了航空制造业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需求,梳理了国内外民机产品设计、材料应用、生产制造的发展现状,凝练了我国航空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着眼于民机产品环保竞争力提升、民机生产制造能耗降低,研究提出了航空制造业主要技术方向的降碳潜力和阶段性发展目标,阐述了绿色飞机设计、绿色飞机材料、绿色飞机制造 3 个技术维度的发展路线。从加强顶层政策约束及规划、开展先进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协同、布局碳补偿与交易等方面提出了管理性举措建议,以期全面推动航空制造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用航空运输业低碳化发展战略研究
    吴光辉, 马静华, 刘倩, 于敬磊, 王煜, 熊华文, 张志雄, 苗强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65-173.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5
    摘要   PDF (926KB)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进入了实施阶段,给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民用航空(民航)运输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相应碳减排策略研究获得国内外高度关注。本文梳理了国际民航(主要指商用飞机)运输业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与要求,研判了我国民航运输业低碳化发展的宏观形势、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通过行业规划、产品创新、低碳能源、航空公司运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到 2060年我国民航运输业将如期实现碳中和,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技术创新是推动民航运输业低碳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建议布局低碳商用飞机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市场化应用、发展智慧航空以促进低碳运营,从而促成我国民航运输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朱永文, 陈志杰, 蒲钒, 王琦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74-18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7.010
    摘要   PDF (2084KB)

    空中交通正呈现大流量、强耦合、高时变特点,为保障运行的顺畅、高效与安全可靠,需要发展以数字化、自主化、协同式为典型特征的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模式。本文在阐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空中交通管理需求背景的基础上,立足发展趋势,从交通管制、空域管理、流量控制 3个方向剖析了传统空中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凝练了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涉及的航空器与空管基础设施相互作用机理和模式、基于可接受风险的航空器间隔空地协同控制、多要素形态非一致规则的空域运行建模优化、高密度空中交通流演化机理与拥堵传播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建议,集成应用卫星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从航空器、空域、管制决策、运行等方面着手构建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技术体系,从而确立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期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战略研究
    尹泽勇, 秦亚欣, 李建榕, 蔡建兵, 杜辉, 颜瑾钊, 朱大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85-19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7.019
    摘要   PDF (587KB)

    民用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的科技高地、综合国力的象征,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装备领域;我国相关行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民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战略路径对推动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航空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着眼民用航空发动机高质量自主发展,结合实地调研及深化研讨成果,系统梳理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国际发展经验,分析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态势,识别内外部环境变化并洞察市场需求,凝练行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针对“双循环”格局下民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的“三步走”目标,论证提出了产业发展路径,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建议,统筹布局未来绿色动力研发、构建飞发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多元支持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氢能飞机研制进展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宋薇薇, 杨凤田, 项松, 韩成业, 康桂文, 樊馨月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192-20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19
    摘要   PDF (1126KB)

    在航空碳减排引发各国广泛关注、航空运输业低碳化发展渐成趋势的背景下,突出氢能“高效、清洁、可持续”,可作为未来航空器最佳能源载体的特征,拓展氢能飞机研制与应用,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本文结合航空领域“双碳”目标研判了氢能飞机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国外氢能飞机的前沿规划、我国氢能飞机总体研究及飞行试验的最新进展;详细分析了氢能飞机研制与应用关键技术体系,涵盖氢能飞机总体设计、液态储氢罐、氢燃料电池、氢燃料涡轮发动机、氢燃料航空内燃机、氢能飞机安全与适航技术、氢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着眼未来氢能飞机的产业化发展需求,针对通勤 / 短氢能飞机构建了相应的总拥有成本(TCO)模型,测算结果表明 2045年前后通勤 / 短程氢能飞机将与纯电动飞机、燃油飞机的 TCO基本持平。进一步提出了采取多技术路线同步发展、坚持动力先行、科学有序地开展研发、推进适航标准体系建设等发展建议,以期为航空科技革新、航空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等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碳”目标下建筑业低碳转型对策研究
    吴泽洲, 黄浩全, 陈湘生, 李建军, 何秋凤, 李奥, 黄均, 林雨瀚, 刘星语, 王佳豪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202-20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5.020
    摘要   PDF (853KB)

    建筑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业碳排放的现状,识别出建材生产阶段、建筑运行阶段是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关键阶段,建筑业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且碳排放呈现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的空间特征;剖析了包括政策标准体系、节能降碳技术、既有建筑碳排放、碳排放统计监测、绿色金融体系、减排降碳意识等我国建筑业碳减排及低碳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以“系统推进、分类施策、双轮驱动、稳妥有序”为指导方针,提出了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分步走”目标。结合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建议,完善制度及标准体系、优化节能技术使用、推动既有建筑降碳、推进绿色金融引领、提高碳排放监测能力、提升节能降碳意识,以期为推动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废弃防水卷材资源化基本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
    肖建庄, 俞才华, 肖绪文, 丁陶, 张勇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210-22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7.029
    摘要   PDF (1535KB)

    建筑固体废物(固废)资源化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双碳”战略目标的驱动下进一步提升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迫在眉睫。废弃防水材料作为建筑固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化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测算了 2005—2021年我国防水材料总产量(2.983×1010 m2)、防水卷材总产量(1.89×1010 m2),形成了防水材料资源化的主体是防水卷材资源化的基本判断。应对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形势,提出了针对防水卷材的减量化、重复利用、循环再生(3R)资源化路径,防水卷材“基因组”、多尺度/多场景分析、机器学习预测相结合的高性能防水卷材研发理念,明晰了以体系拆解为核心的防水卷材重复利用模式、以“分类”“分级”“分解”为关键构成的废弃防水卷材循环再生策略。应以再生防水卷材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再生防水卷材、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面向防水卷材资源化未来发展,“原料-产品”“产品-工程”是亟待攻克的关键环节,需要管理部门、学术界、工业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筑信息物理模型:一种建筑信息描述新形式
    杨启亮, 邢建春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 (5): 222-23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3.07.027
    摘要   PDF (1520KB)

    信息是驱动建筑全生命期“人、机、物”协同,推进建筑活动有序运行的核心元素,而更加真实和高效的建筑信息描述及共享一直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本文提出了作为建筑信息描述新形式的建筑信息物理模型(BIPM),旨在满足建筑物联实景监控、城市数字孪生等建筑虚实动态实景化交互协同的急剧增长需求,实现建筑物理实体向信息空间的全真映射和协同。BIPM 由建筑基本信息模型、物理模型、交互模型构成,统一了建筑外在几何属性信息、内在物理机理的描述。探讨了 BIPM 涉及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以建筑冷机的 BIPM 实现为例阐明了应用成效,进一步分析了 BIPM 的应用生态与价值。研究认为,应深化 BIPM 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系列化的 BIPM 标准规范,研发体系化的 BIPM 建筑工业软件工具,更好拓展 BIPM 应用生态,追求形成自主可控的建筑信息模型新体系,为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城市数字孪生等新型建筑工业基础软件的研制提供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articles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5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话: 010-58556848 (技术); 010-58556485 (订阅) E-mail: subscribe@h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