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9-08
    

  • 全选
  • Orginal Article
    光万 谭, 秀东 王, 济民 王, 旭荣 梅, 旭 刘
    PDF

    我国食物安全保障面临国际供应链不稳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碳减排压力增大等新形势,未来食物供需情况不容乐观,因而深化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需求迫切。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66×108 t),粮食自给率将持续下滑,2035—2050年的粮食供需缺口将有所减少;2020—2050年的畜产品、水产品、油菜籽和糖的总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净进口量将同步保持增长。面向我国食物安全在耕地、供应链、营养结构、系统风险、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确立新型大食物安全观,在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实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自主可控、确保国家食物主控权”的食物安全总体战略。坚守口粮自给率97%、谷物自给率90%、粮食自给率80%的战略底线,围绕“振兴种业、提升地力、防灾减灾、高效低碳”目标,部署现代种业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绿色低碳、饲料蛋白质替代等重大工程。同步实施强化食物消费需求管理、拓展食物供应链、加强风险管控等举措,充分保障国家食物数量、质量和营养安全。

  • Orginal Article
    琰 闫, 秀东 王, 济民 王, 旭荣 梅, 华俊 唐, 孔明 吴
    PDF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厘清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提出科学有效的粮食发展战略路径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辨识了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在开展“双循环”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宏观研判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与目标、战略路径、重大工程建议及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粮食存在供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饲用蛋白进口量大等现象,同时面临国内饲用蛋白替代难、水土资源环境硬约束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体系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多项挑战。可通过加快部署粮食产能提升示范、新型蛋白资源替代、绿色低碳种养循环、国际粮食资源开发与利用、未来食物研发示范等系列重大工程,辅以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适度扩大耕地面积、持续提高大豆油料产量、稳步恢复南方多熟制、持续推进北方轮作制等发展策略,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 Orginal Article
    平 青, 秀新 邓, 师 闵, 剑 李, 晓云 李, 玉泽 王, 通 陈, 正聪 王, 伟荣 吴, 龙强 赵
    PDF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在“双循环”背景下探讨增强我国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阐释了“双循环”背景下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的科学内涵,剖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的现状与特点、影响因素和可行路径。研究认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粮食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国际贸易环境是影响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提升粮食生产的抗逆性、加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持政策制度的连贯性、增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协同性是增强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可行路径。为此建议,筑牢粮食产能基础、提升粮食技术支撑、强化智能监测管理、加快保障制度建设、优化粮食进出口贸易,以此增强“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韧性及风险管控能力。

  • Orginal Article
    旭荣 梅, 琳 张, 龙江 袁, 向东 胡, 玲红 谢, 孔明 吴, 国刚 王, 晓君 王
    PDF

    精准识别并有效防控粮食安全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九大类风险来源的粮食安全风险体系,研判了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育种技术相对滞后、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灾害多发高发、种粮意愿下降明显、市场贸易不可控性加大、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亟待提升、突发事件冲击频繁等主要风险。提出了将“早期识别-常态监测-应急预警”相结合,建立“全链条识别-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战略构想,推进粮食安全立法、启动“国家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重点科技专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防御体系、借助市场化手段和管理工具化解粮食安全重大风险等对策建议。相关成果可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 Orginal Article
    红梅 马, 碧君 金, 陶 罗, 龙 丁, 宝安 宋
    PDF

    数字技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利用数字技术发展西南山区现代农业,是全面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途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西南山区数字农业的概念内涵与运行逻辑,基于公开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从相关主体协调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销售环节应用、人口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西南山区数字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厘清了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建议,健全农村多元合作机制、挖掘数字农业发展深度,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农业发展广度,拓宽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扩大数字农业发展宽度,加强数字人才体系培养、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以此驱动新形势下西南山区数字农业深化发展。

  • Orginal Article
    铭江 邓, 全九 王, 汪海 陶, 子天 王, 晶晶 曹
    PDF

    西北旱区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储备基地,受水资源短缺、土地质量偏低等问题制约,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度较大,亟需探索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理论框架。针对草原牧业区、农牧交错区、雨养农业区、灌溉农业区等区域的农业发展特征与功能定位,在优化配置农业自然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种植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精准管控技术创新、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技术或方法,形成了具有区域鲜明特色的4类模式,即饲草-绿肥作物生产为主的牧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饲草-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并重的农牧交错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粮食-林果生产为主的雨养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粮食-经济作物-林果生产为主的灌溉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此实现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教研功能、休闲功能的拓展延伸。为推动西北旱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优化农业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格局;健全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创建绿色核算制度;促进产业融合,树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农业农村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 Orginal Article
    岩 张, 毅 黄, 颖 刘, 玉兵 范, 京伦 彭, 增 唐, 超 夏, 志标 南
    PDF

    在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地缘冲突加剧的新形势下,树立大食物观、重视并发挥草地的食物供给功能是提升我国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托,因而探讨发展草地农业以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成为亟需。本文以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讨论了新形势下发展草地农业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典型国家草地农业发展态势以及对我国的发展启示,进一步测算了我国草地农业对食物安全的贡献潜力。研究认为,天然草原的优质畜产品供给潜力较大,草地农业可强化传统农区食物安全保障功能,农牧交错区将是草食家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南方地区是草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为此建议:加大牧区草原修复力度,合理利用长期禁牧草原;将饲草作为重要作物,加强草类植物育种;发展放牧型栽培草地,缓解天然草地生产压力;优化养殖业结构,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养殖业;因地制宜“藏粮于草”,增强草地食物供给能力。

  • Orginal Article
    尚礼 师
    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的干旱寒冷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形成了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的天然资源库;积极开发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有利于提升种质创新与利用水平,更好支撑西部地区的草种业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草类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利用现状,辨识了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论述开发利用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建议,尽快将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和产业优势,驱动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由认知层面转向行动层面,引导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由分散发展转向系统化集成,构建草类植物种质创新发展的跟踪或超越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草类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科技园这一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务实举措,以尽快建成“西部种业之都”、西部种业创新高地。

  • Orginal Article
    贝贝 范, 瑾 李, 献 冯, 美荣 郭
    PDF

    构筑安全可控、循环畅通、高质高效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是新发展格局下稳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依托。本文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智慧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论述了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体系框架,总结了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现有成效,凝练了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不均衡、“信息孤岛”现象显著、配套支撑体系建设短板突出等制约发展质量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提出了面向2035年农产品智慧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建议采取深入开展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构建省级农产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重点举措,切实推动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建设并发挥应有作用。

  • Orginal Article
    培松 胡, 晓君 王, 玲红 谢, 琳 张, 圣男 黄, 昕儒 韩, 国刚 王, 向东 胡
    PDF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后,我国农业食物系统正在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绿色低碳成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全球共识,包容共享成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中国方案。当前,我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以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并存、保供和降碳之间存在矛盾、对小农生产者和弱势群体消费者的包容性不足、生产稳定性和供应可控性的韧性能力不强等问题为典型;未来在人口总量下降、城镇化率继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食物系统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将加快转向“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包容共享-安全韧性”的多赢发展目标。相应主攻方向包括:调整生产体系、丰富食物供给,突出科技创新、优先发展多赢技术,加强政策创设、加大转型投资,优化体制机制、建设高效包容食物链,转变消费理念、引导居民低碳行为。研究建议:启动国家营养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技术储备库,实施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科技专项,开展全民营养健康行动。

  • Orginal Article
    贞 鄢, 文荣 钱, 伟斌 胡, 景权 喻
    PDF

    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是“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和农情下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特征,总结分析其在促进小农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改善弱势群体食物需求与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构建公平、共享、可持续的农业食物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突破农业系统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攻克食物科学技术与完善供给体系、推进农业食物系统包容群体发展、构建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体系等4个关键体系。研究建议,以“大安全观”保障弱势群体包容发展,以“大食物观”形成粮食安全大格局,以“大数字观”优化流通与分配体系,以“大区域观”建立农食系统共享包容,以“大流通观”畅通农食系统全链渠道。

  • Orginal Article
    佳钰 夏, 胜根 樊, 心悦 丁, 志钢 陈, 晓龙 冯, 婷 孟, 玉梅 张
    PDF

    膳食对居民营养健康、资源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居民可持续健康膳食发展,对支持实现“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可持续健康膳食的概念形成过程、代表性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进一步从营养健康、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国际共识;分析了中国居民膳食现状,重点讨论了膳食相关的营养健康问题、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建议,提出膳食可持续健康优化方案、精确指导各地居民饮食,多措并举干预引导膳食转变、培养居民可持续健康食物消费行为,坚持生产和消费协同发展、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供给体系,以此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居民营养失衡与环境退化双重挑战,完善国家食物政策制定导向。

  • Orginal Article
    官彩霞 上, 燕 路, 丽 景, 涛 杜, 建军 孙, 新友 张
    PDF

    基于食物消费变化开展种养供需预测及结构调整,对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特征、种养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定量测算了与种养密切相关的口粮、饲料粮、粗饲料的需求端/供给端数据,获得了供需平衡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了调整方向:重点扩大蛋白饲料作物、油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稳定猪禽、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强化大食物观理念、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阐述了实现路径:优化种植结构和调整区域布局,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议,构建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粮食产业资源配置向产地倾斜的政策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调整口粮、饲料粮和饲草种植政策和统计口径,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Orginal Article
    文兵 张, 绶启 解, 皓 徐, 秀娟 单, 长湖 薛, 道亮 李, 红生 杨, 慧慧 周, 康森 麦
    PDF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水产业在提供优质和健康食物来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新形势下,践行大食物观、建立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对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重大需求。本文以渔业资源与捕捞、水产养殖与海洋牧场、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等水产业三大方向为研究划分,通过深入的行业调研、广泛的交流研讨,把握了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行业发展目标与重点举措。调研发现,近海渔业捕捞压力过大,对远洋与极地资源认知不强、技术与装备能力薄弱,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优质饲料原料依赖进口,智慧渔业的基础软硬件能力存在短板,水产品加工能力滞后;建议实施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远洋渔业资源开发与科学利用、水产健康养殖新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深远海养殖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水产养殖新模式构建与推广、水产品绿色加工与高值利用等重点举措。通过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2035年迈入水产科技强国行列并生产水产品8.1×107 t,2050年全面实现智慧渔业并生产水产品1×108 t。

  • Orginal Article
    华 浦, 静 杨, 永伟 王, 涛 涂, 燕松 李, 会颖 罗, 斌 姚
    PDF

    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表现在饲料粮方面,蛋白饲料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满足居民对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关键。本文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蛋白稳定供给”的宏观需求,梳理了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凝练了蛋白饲料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测算国内蛋白饲料资源、辨识国际市场蛋白供求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蛋白饲料的替代潜力:通过油料作物扩种增收、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传统蛋白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饲草料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畜禽蛋白转化效率提升,到2035年可较2020年减少大豆进口量约5.88×107 t。研究提出,以挖潜拓源、科技支撑、适度进口为基本策略,实施替代豆粕资源的农作物和牧草增产、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提质增效、新型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辅以加大财政支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等策略,促进豆粕替代行动的顺利实施,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 Orginal Article
    英 赵, 海霞 王, 毅 王, 忠恩 牛, 秋丽 胡, 芬 赵, 立柱 索, 征和 徐, 小兵 陈
    PDF

    水资源是基本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对于黄河流域而言更是攸关上、中、下游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核心要素;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优化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黄河流域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遵循流域系统水文学研究方法和大食物观理念,立足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技术,探讨了农田水文过程的机理及用水效率提升、农业与生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粮食-生态协同优化、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从水循环的视角全面审视了黄河全流域农业节水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可为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等提供基础支撑。

  • Orginal Article
    强 左, 训 吴, 建初 石, 全九 王, 兆辉 刘, 安宁 朱, 冬勤 尹, 权泷 冯, 文君 纪, 绍忠 康
    PDF

    基于现有耕地优势并开发利用好各类后备耕地资源,对确保国家粮食与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黄三角)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因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而制约了高效可持续利用。本文梳理了黄三角滨海盐碱地治理利用与种植业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地区水土资源条件,从水资源供应、地下水位调控、治理利用体系、科技创新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明晰了发展挑战。提出的水土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与均衡配置策略为:适度增加引黄配额并实施滨海入海河道水系联通工程以优化调配区域水资源,启动高标准灌排体系完善与配套建设工程以促进耕地提质增效,加快盐碱地治理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相关成果可为我国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 Orginal Article
    珊 姜, 建华 王, 合 刘, 永楠 朱, 国华 何, 溦 李, 洪伟 黄
    PDF

    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粮食、能源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系统识别水-粮食-能源安全形势并提出应对措施,是该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科学认识水-粮食-能源纽带关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研判了地区水资源、粮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剖析了水-粮食-能源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水-粮食-能源协同安全的“四化一创”保障战略框架。研究建议,重视水资源在纽带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实现水资源支撑作用最大化;将能源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最大化;强化农业用水支撑,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作用最大化;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粮食、能源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干扰的最小化;加强基础科技研究,发展水-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技术。

  • Orginal Article
    建华 王, 永楠 朱, 玲慧 李, 嘉欣 李, 珊 姜, 国华 何
    PDF

    水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伴随水的取用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不断增加,因而研究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能-碳纽带关系角度着手,梳理了社会水循环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现状,基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并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社会水循环系统高效低碳发展的应对策略。我国社会水循环系统正朝着能源密集型方向发展,其中供水、排水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增幅最大,2009—2021年分别增加了23.3%、78.6%;说明随着非常规水、跨流域调水规模的增加,未来水系统耗能及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构建社会水循环全过程碳核算体系;推动系统配置和低碳技术研发,整体提升减污降碳综合能力;激励全社会加强节水,实现水资源与能源的双重节约;完善水系统碳排放管理,实现社会水循环低碳发展。

  • Orginal Article
    艳华 燕, 亚华 王, 振宇 云, 兴军 席, 侨 初, 丽华 谢, 宇彤 王
    PDF

    农业强国是我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的重要依托,对加快推进新时期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总结主要农业强国标准化建设经验,回顾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历程,系统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内涵、特征、趋势;剖析了新时期农业标准化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性提出了标准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方法路径。研究发现,新时期我国农业标准化呈现参与主体市场化、覆盖环节链条化、实施模式多元化、服务对象精准化、价值追求全面化、演进路径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需要正确处理好标准化与农业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关系,有效解决对政府公共标准的制度依赖、市场“黄金标准”缺失、上下游环节标准协同性不强、社会主体参与度有限、标准国际化进程缓慢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本文提出了包括着力打造农业标准化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局面,加快构建高质量、有生命力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有序提升农业标准化的国际话语权及内核力等实施路径,更好发挥标准化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

  • Orginal Article
    松林 陈, 文腾 徐, 昇 卢, 炜 胡, 德寿 王, 晓丽 胡, 茜 周, 清华 刘, 紫霞 赵, 钦博 覃, 师 王, 洋 刘, 忠凯 崔
    PDF

    生物技术是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水产育种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并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产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在转基因育种、倍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组编辑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生殖干细胞移植等生物技术方向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技术方向上的未来研发需求。研究提出了未来水产育种生物技术的发展目标,包括水产生物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精准鉴定,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深度解析,高效精准育种技术创建,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在内的重点任务。研究建议,优化水产种业发展政策、推动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建立水产良种创制与转化平台、设立专门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种业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由水产种业大国向水产种业强国的深刻转变。

  • Orginal Article
    维亮 温, 新宇 郭, 颖 张, 生浩 顾, 春江 赵
    PDF

    集成自动化平台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异构的作物表型组大数据,将极大地促进作物功能基因组学、数字育种、智慧栽培的研究进程。本文分析了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的应用需求、产业发展形势,从物理、传输、数据、知识、应用5个层面详细梳理了相应研发现状;从作物表型组大数据高通量获取、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智能解析技术两方面着手,剖析了我国相关技术、装备、产业应用方面的问题和态势。研究建议,从底层芯片层面突破作物表型传感器关键技术,在可控开源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化的表型解析技术体系,加强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基因-表型-环境多维大数据驱动的数字育种和智慧栽培创新模式,建设作物表型组大数据技术及装备人才队伍和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