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列表 期刊订阅 开放获取 关于我们
English
最新录用  |  在线预览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学科浏览  |  专题文章  |  热点文章  |  下载排行

ISSN 1009-1742 (Print)
ISSN 2096-0034 (Online)
CN 11-4421/G3
Formerly Known as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期刊介绍
    » 出版范围
    » 简介
    » 编委会
    » 数据库收录
    » 联系我们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
    » 作者指南
    » 模板下载
    »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中心
    » 审稿指南
    » 在线审稿
    » 推荐审稿人
    » 致谢
  新闻公告 更多  
  • 2021年, 第23卷 第3期 出版日期:2021-07-14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Orginal Article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战略研究
    干勇, 尹伟伦, 王海舟, 陈学东, 范维澄, 林忠钦, 欧阳志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7.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1
    摘要   PDF (406KB)

    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是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开展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战略研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的内涵及特征,研究了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与现有标准体系的区别,聚焦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以2025 年和2035 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梳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阶段性主攻方向及实施路径,并从顶层设计、标准化政策、标准化能力提升和标准化人员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发展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初侨, 燕艳华, 翟明普, 刘文, 席兴军, 张文焕, 孟玲玲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8-15.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0
    摘要   PDF (605KB)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合农业全要素和全过程,形成的一种新型标准体系,是保障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入手,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分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内涵和构建原则,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三层框架,最后提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应从开展全产业重要标准制定/ 修订、加强全产业标准化人才建设、创新全产业标准化服务模式、推进全产业标准的国际化、支持全产业团体标准建设5 个方面推进。为保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标准化应用示范、开展农业标准化效果评价、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造业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王矛, 王洋, 刘晶, 徐洋, 刘霞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6-2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1
    摘要   PDF (1504KB)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朝追求质量和效益竞争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广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国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争取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选取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消费品业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提出了支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初步确定了各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的架构,明确了各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任务。最后,本文从标准体系、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机制、国际标准化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通过标准化工作助力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全方位提升,助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靳宗振, 庄力健, 向宁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25-3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2
    摘要   PDF (451KB)

    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善,在标准覆盖范围、有效供给、国际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发展问题,亟需结合社会需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技术先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研判了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新时代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面向2025 年和2035 年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研究建议,加强健全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加新兴服务业态的标准有效供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标准体系系统衔接、夯实标准化人才基础、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期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王艳芳, 朱伟, 白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32-3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3
    摘要   PDF (612KB)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城乡社区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与此同时,现有城乡社区治理标准面临难以满足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新需求的严峻挑战,亟需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本文旨在开展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的发展战略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发展的标准化需求,梳理了国内外与城乡社区治理相关的标准体系发展现状,凝练了我国城乡社区治理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我国城乡社区治理标准体系的初步架构方案及重点发展方向,涵盖总体、社区基础设施、社区信息化平台、社区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6 个方面。结合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重点和短板,本文从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注重多方参与、坚持城乡统筹、加强人才培养5 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问题及实施路径
    蔡文博, 徐卫华, 杨宁, 郭小勇, 欧阳志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40-45.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4
    摘要   PDF (690KB)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引领作用对于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梳理了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战略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凝练了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中存在重点领域标准缺失、实施率不高等问题;对照《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 年)》,研究了标准体系框架和内容的调整优化建议,就体系中亟需加强的重点领域提出实施路径。研究建议,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体系,支撑生态经济发展;优化生态和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完善陆地和海洋标准体系,支撑国土空间布局;建立绿色生活标准体系,规范生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
    宫轲楠, 于连超, 徐学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46-5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5
    摘要   PDF (411KB)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支撑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手段。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对支撑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从明确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优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组织体系建设,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基础及系统性服务,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保障,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及保障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核燃料循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潘建均, 王毅韧, 李筱珍, 康椰熙, 张宏伟, 郭建新, 郑刚阳, 王妍妍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53-5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6
    摘要   PDF (437KB)

    核燃料循环标准化是核燃料循环产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期间,标准化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核燃料循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对支撑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核燃料循环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从工作机制、发展平衡性、引领作用、保障能力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核燃料循环标准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和相关对策建议。研究指出,我国核燃料循环标准化工作今后的七项重点任务为:补齐核燃料循环后段标准短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加强先进标准研制、强化前沿基础标准建设、加强安全环保标准建设、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最后,本文从将核燃料循环标准化纳入核工业“十四五”规划、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攻击的安全威胁及应对策略
    方滨兴, 时金桥, 王忠儒, 余伟强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60-66.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2
    摘要   PDF (434KB)

    人工智能(AI)在为社会进步带来显著推动效应的同时,也在促进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重大变革,研究AI 和网络空间安全结合带来的安全问题具有迫切意义。本文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从加剧现实安全威胁、催生新型安全威胁两个角度分析了AI 和网络空间安全结合带来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提炼了自主化规模化的拒绝服务攻击、智能化高仿真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智能化精准化的恶意代码攻击等新型威胁场景,总结了环境自适应隐蔽攻击、分布式自主协作攻击、自我演化攻击等未来发展趋势。为有效应对AI 赋能网络攻击的安全威胁,建议从防范安全威胁、构建对等能力角度加强智能化网络攻防体系建设和能力升级;加强AI 安全数据资产的共享利用,采取以数据为中心的AI 网络攻防技术发展路径;加强对抗评估和测试验证,促进AI 网络攻防技术尽快具备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安全发展战略研究
    朱世强, 王永恒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67-7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4
    摘要   PDF (468KB)

    内容安全是指对信息内容的保护,以及信息内容符合政治、法律、道德层次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内容安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凝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按照三步走的策略构建世界领先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安全体系;在对抗性机器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混合增强智能、知识驱动的内容安全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突破,同时应注重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建设;建设面向内容攻防的网络靶场、面向舆情攻防的大规模社会系统模拟装置等内容安全重大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技术应对策略
    刘宇擎, 张玉槐, 段沛奇, 施柏鑫, 余肇飞, 黄铁军, 高文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75-81.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5
    摘要   PDF (504KB)

    未来进入强人工智能(AGI)时代,人类可能面临重大安全风险。本文归纳了AGI 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从模型的不可解释性、算法及硬件的不可靠性、自主意识的不可控性三方面研判了AGI 安全风险的来源,从能力、动机、行为3 个维度提出了针对AGI 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为应对安全风险,从理论及技术研究、应用两个层面分别探讨相应风险的防御策略:在理论技术研究阶段,完善理论基础验证,实现模型可解释性,严格限制AGI 底层价值取向,促进技术标准化;在应用阶段,预防人为造成的安全问题,对AGI 进行动机选择,为AGI 赋予人类价值观。此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强AI 研究人才,为迎接未知的强AI 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无人系统协同中的人工智能安全探索
    施文, 王楷文, 俞成浦, 孙健, 陈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82-8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7
    摘要   PDF (576KB)

    作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无人系统协同是我国未来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变革性技术。虽然多无人系统协同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已经达到了空前高度,但是其相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本文阐述了统筹推进多无人系统协同赋能应用与风险防控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多无人系统协同安全发展的战略思路,探索了多无人系统协同在内生安全和衍生安全层面潜在的挑战与应对思路。研究提出了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对策建议:构建国家级无人系统验证平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深化无人系统产业“放管服”,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安全生态;充分发挥多无人系统协同的优势,赋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发展战略研究
    高蕾, 符永铨, 李东升, 廖湘科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90-97.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8
    摘要   PDF (506KB)

    人工智能(AI)是推动全球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赋能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育和推进我国AI 核心软硬件技术及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围绕当前AI 核心软硬件在技术、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梳理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我国AI 核心软硬件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面向2025 年和2035 年的AI 核心软硬件发展战略目标,从AI 核心硬件、AI 核心软件、AI 相关基础技术3 个方面凝练了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研究建议,将AI 核心软硬件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顶层规划,加大科研投入;加强AI 开源平台建设,开展示范应用;开展AI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现协同创新;实施AI 产业基础再造,牵引产业链升级;完善AI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推动我国AI 核心软硬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战略研究
    贾焰, 方滨兴, 李爱平, 顾钊铨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98-105.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3
    摘要   PDF (441KB)

    网络空间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活动空间,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应用,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新风险,包括网络攻击越来越智能化,大规模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网络攻击的隐蔽性越来越高,网络攻击的对抗博弈越来越强,重要数据越来越容易被窃取等;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多源异构数据、实时动态数据时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大幅度提升网络空间防御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防御关键问题及技术,重点分析了网络安全知识大脑的构建及网络攻击研判,并从构建动态可扩展的网络安全知识大脑,推动有效网络攻击的智能化检测,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人工智能伦理监管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露, 杨晓雷, 高文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06-11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6
    摘要   PDF (484KB)

    人工智能(AI)产业高速发展,伴生了多种社会伦理风险,且相关后果已经逐步显现;让人类在充分安全的条件下享用智能技术带来的有利收益,成为AI 监管过程的重要任务。本文从AI 伦理焦点问题着手,对智能技术的机器权利与人权分配、社会信任危机、数据及算法安全性、确权与责任归属等已经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细致梳理;总结了国内外AI 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现状,据此多维度开展我国AI 领域伦理监管的需求分析。研究认为,应根据AI 技术进展,分阶段延伸AI 治理的监管范围;建立伦理、法律、政策相结合的多维度监管框架,提供相对充分的社会言论空间,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参与AI 安全公共讨论;有序完善多层级的科技伦理监管组织机构,积极参与AI 国际规则制定,为我国AI 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机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核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彭述明, 夏佳文, 王毅韧, 彭现科, 黄洪文, 郑春, 丁文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13-119.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7
    摘要   PDF (433KB)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核事业的前提、基础和生命线。先进可靠的核安全技术是保持并提高本质安全的基石,开展核安全技术战略研究对于建设核科技强国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总– 分– 凝– 综”的思路,通过院士访谈、实地调研、会议研讨、资料调研等多种途径,对我国核安全技术体系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核安全观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核安全技术进展明显,核安全业绩良好;但也面临核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有待深化、核安全软件研发统筹不足、核安全高精尖装备受制于人等瓶颈问题。为持续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核大国向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建议进一步完善核安全标准体系;统筹资源、集中攻关,推进自主化核安全软件高质量发展;强化“政产学研用”结合,解决高端核安全装备“卡脖子”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循环流化床燃烧低污染排放技术研究展望
    柯希玮, 蒋苓, 吕俊复, 岳光溪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20-128.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09
    摘要   PDF (1870KB)

    在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深度挖掘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的低污染排放潜力,进一步提高CFB 锅炉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CFB 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主流CFB 锅炉低污染排放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出了CFB 燃烧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建议。研究认为,需大力开发炉内原始低排放CFB 燃烧技术,在保证锅炉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流态重构、燃烧组织来突破CFB 锅炉污染物排放极限。着眼于煤炭能源长远发展,支持与超临界/ 超超临界,智能运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等技术高度结合的新一代超低排放CFB 燃烧技术研发;加快对现存中小容量CFB 锅炉的优化升级;发挥CFB 燃烧燃料适应性广的优势,推广生物质燃烧发电,促进对低热值燃料、城市垃圾、各工业废弃物的低成本高效清洁消纳;挖掘CFB 锅炉的深度调峰能力并保持低污染排放性能,提高运行灵活性及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加强CFB 燃烧脱硫灰渣的综合利用,关注N2O 排放问题。还需从全局角度合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政策,引导包括CFB 燃烧在内的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协同发展模式探索
    朱永楠, 苏健, 王建华, 李国欣, 刘合, 何国华, 姜珊, 张国生, 马建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29-134.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22
    摘要   PDF (664KB)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最干旱、最缺水的地区,能源– 水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加强能源– 水资源领域的协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宏观研判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生产前景和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位于西部地区的7 家油气田企业为例,调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模式与用水现状,分析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水环境保障风险。研究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油气产量稳步增加,随着污水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油气田新鲜水用量变化不大。但考虑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步开发,未来西部地区油气开发很可能对区域地表和地下水系统带来诸多影响。建议发展精准注水和无水压裂技术实现稳油控水,加大油气田生产水的循环利用和科学用水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配置保障体系,在提升能源产业用水安全保证程度的同时全方位降低油气开发对水系统的影响,以实现西部地区能源与水资源协同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化空域系统发展研究
    朱永文, 陈志杰, 蒲钒, 王家隆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35-143.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8
    摘要   PDF (975KB)

    智能空间概念及其技术体系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物理时空的传统认知;时空本质一体连续并与信息空间相互映射交叠,二者的有机融合可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管控物理空间对象的能力。本文针对当前空中交通管理发展趋势下空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需求,提出了数字化空域系统概念,在物理信息融合空间构建空中交通四维时空框架,实现了空域管理的数字化重构;发展了一套数字化空域管理控制理论方法,利用大规模计算技术对其运行结构与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计算决策、使用配置,为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实现空域与空中交通流量、交通管制自适应协同建立了理论基础。此外,研究提出了我国数字化空域系统发展建议:制定国家空域系统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实施“军民航”空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国家空域系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空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完善科研创新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师桂杰, 冯加果, 康美泽, 张正艺, 刘圆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44-15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21
    摘要   PDF (505KB)

    极地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参与北极海洋油气开发的主要平台与实力象征。我国极地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与配套能力难以得到认可,这与造船大国地位不匹配,迫切需要寻求解决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对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需求,梳理了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应用现状,提炼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技术,总结我国极地海洋工程装备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成立“北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创新”专项,设立“极地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国际研发中心”,成立“中俄北极能源合资公司”等发展建议。围绕北极开发能力与环境保护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文研究可为我国发展极地海洋工程装备提供参考,为我国跻身俄罗斯北极油气开发业务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4S 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刘宗巍, 宋昊坤, 郝瀚, 赵福全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53-16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19
    摘要   PDF (1538KB)

    基于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融合(4S 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汽车,是可灵活移动的智能网联终端,可充分打通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战略价值远超传统汽车。本文旨在阐明基于4S 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汽车的重要价值,论证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路径,构建新型技术体系并完成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表明,基于4S 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汽车是对智能汽车在价值、功能、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升级,我国应当选择车路协同的智能汽车技术路径,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创新引领;基于4S 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汽车技术体系应促进汽车自动化水平与网联化水平同步进步,全面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共性基础技术以及车、路、云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顶层设计、产业融合、技术创新、落地应用等方面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智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虚拟交通系统与交通发展决策支持模式研究
    王炜, 赵德, 华雪东, 周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3): 163-172.   https://doi.org/10.15302/J-SSCAE-2021.03.020
    摘要   PDF (2908KB)

    本土化的城市虚拟交通系统与交通发展决策支持模式,在解决由快速城镇化引发且趋于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克服现阶段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瓶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了由基础数据库、分析模型库、软件模块库、备选预案库组成的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涵盖其理论框架、系统功能、技术体系,据此提出覆盖城市土地开发、交通设施建设、交通运行管控、公共交通运营、交通政策制定等应用场景的交通发展决策支持模式。以重庆市为例,阐述了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构建过程,完成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民出行、车辆通行错峰方案的政府决策论证。结果表明,基于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的交通发展决策支持模式在实际交通方案论证过程中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研究建议,未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可注重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及时纳入新型信息技术成果以优化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articles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5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话: 010-58556848 (技术); 010-58556485 (订阅) E-mail: subscribe@hep.com.cn